自從收了墨子當徒弟以後,神鵰兄、小火、夔牛三人就輕松多了,他們退居幕後,任由墨子發揮才能。

沒出幾年,墨家在墨子的帶領下,迎頭追上,硬是長成了一頭龐然大物,與之前的法家、儒家相爭輝,尤其是與儒家格格不入,有點水火不容的味道。

原本神鵰兄還準備勸便宜徒弟幾句,讓他靈活點行事,不要把矛盾公開化。可後來人祖傳下話來,說是讓問道宮中人不要直接幹涉儒墨兩家的事,若是他們要互揭對方的缺點,那就揭好了,這樣才能讓兩家發現自身的不足,才有進步的空間。於是乎,無論玄龜還是神鵰兄等人,都對此不聞不問,全都交給了門人去處理。

墨家註定要和儒家對立,因為二者的教義思想有太多對立之處了,而雙方都不願意修改自己的教義,那就百分之一百的要對上,非得爭辯一番,分出個高低才行。

墨家批評儒家主要有四點:

其一:儒家不重天、不信鬼,導致社會上的惡人毫無宗教敬畏感,民眾也失去了批判社會的武器。

其二:厚葬久喪,既耽誤生産,又靡財費時,加劇生活貧困。

其三:絃歌鼓舞,助長統治者的奢侈腐化生活。貴族們的一頓飯“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如果再沉溺於絃歌樂舞之中,奢侈之風會更加興盛。

其四:宣揚“命定論”,使貴族與平民各安其位,泯滅了民眾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鬥志。

墨子認為,儒學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眾,根源在於儒家“仁”說。“仁”首先是血緣之愛,以“孝”為中心,然後在家庭宗族、鄰裡鄉黨、朋友君臣中次第展開。墨子認為,戰爭爆發的根源就在於人們各私其親,不能以對待自己親人的方式對待他人。鑒於此,墨子提出了“兼愛”的主張。如果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那麼,天下就會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安寧。

儒家大賢們一聽,自然死氣得怒不可揭啊,他們心想:“好你個墨家,這才剛冒出來,就對準了我們儒家,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雖說孔子早已故去多年,並且投胎轉世後被玄龜領去了問道宮中修仙去了,但這並不影響儒家大賢們的犀利反擊,他們聚在一起,稍加一分析,就找出了墨家的缺點,反駁起來。

要擊退墨家的進攻,必須徹底揭露兼愛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親的舉動暴露了墨家的理論缺陷。墨家贊同薄葬,批評儒家的厚葬主張,而墨者夷之厚葬其親的做法正違反了自家學說。

再者說,墨家津津樂道的“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的兼愛精神,實際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因此,儒家大賢們尖銳地批判墨家的“兼愛”學說會使人成為無異於“禽獸”的“無父”之學。

“仁愛”與“兼愛”是儒墨之爭的核心問題,雙方都認為只有天下諸侯各國實現自己的主張,最終才能天下太平,消弭刀兵之禍。

就這樣,在磕磕碰碰中,儒墨兩家竟然吸引住了天下世人的目光,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激發出了熱點,引起大家關注並參與其中。

可話又說回來了,春秋戰國的大爭時期,不論哪個諸侯國採用了儒墨兩家中的辦法,最後的下場都不怎麼好哦!輕則國家動蕩,重則亡國滅種。

就在世人都在反思,到底哪種“愛”才能平息紛爭,還世間一個安寧的時候,兵家閃亮登場了。

冰蠶小白帶著張奎夫婦、申公豹和三個徒弟千年狐貍精、九頭雉雞精和玉石琵琶精),一大幫子人下凡來弘揚兵家流派。

小白毫不掩飾的身邊幾人說:“儒家、墨家真是可笑,他們爭來爭去,無非就是討論用哪種“愛”來拯救亂世,可“愛”這個東西,適合大爭之世嗎?要結束亂世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諸侯各國中的某一國把其它諸侯國給滅了,方能以戰止戰。”

申公豹連忙附和道:“師叔所言甚是論輩分,小白還真是申公豹的師叔!),就這麼一個明明白白的道理,天下人竟然視而不見,還在爭論用什麼“愛”去拯救亂世,當真不可理喻!”

張奎等人也紛紛點頭認同。

千裡狐貍精上前一步問曰:“師傅,我們是不是也要學玄龜師伯、黑鱗師伯、囡囡師伯和神鵰師伯那樣,收一個門徒,傳授其兵家精要,然後透過他來發揚光大兵家流派?”

小白答道:“那是當然,前面無數事例已經證明瞭,這種辦法最為簡單也是最為省力之事,咱們也不要去另闢蹊徑了,就照葫蘆畫瓢即可。我觀這陽城附近有一座鬼谷嶺,丘高溝深,林木茂盛,鬼火閃動,幽不可測,便在此建一道場,收徒傳道便是。”

眾人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