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蘇護反商,妲己的機遇(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紂王給女媧娘娘上香回去以後,是茶飯不思,一門心思都放在佳人上面,弄得來國政都不愛搭理了。
群臣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少忠臣義士都勸紂王以國事為重,但效果微乎其微。這時,以察言觀色聞名的費仲、尤渾兩人跳出來了,給紂王出了個主意。
費仲奏曰:“陛下乃萬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堯舜。天下之所有,皆陛下之所有,何患不得,這有何難?陛下明日傳一旨,頒行四路諸侯,每一鎮選美女百名,以充王庭,何憂天下絕色,不入王選乎?”
紂王大悅:“卿所奏甚合朕意,明日早朝發旨。”
豎日早朝,聚兩班文武,朝賀畢。紂王便問當駕官:“即傳朕旨意,頒行四鎮諸侯,與朕每一鎮地方,揀選良家美女百名,不論富貴貧賤,只以容貌端莊,性情和婉,禮度閑淑,舉止大方,以充後宮役使。”
天子傳旨末畢,只見左班中一人應聲出奏,俯伏言曰:“老臣商容啟奏陛下!君有道,止則萬民樂業,不令而從。今四邊不靜,東夷戰事尚在進行中,不易大張旗鼓的充實後宮,還望陛下收回承命。”
其實在謝天虎看來,紂王想要一些美人充實後宮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莫非商朝這個大個國家就因為選四百名美人就負擔不起拉,那為何老臣商容要一力勸阻,無非就是沖著紂王詔書中的那句“不論富貴貧賤,只以容貌端莊,性情和婉,禮度閑淑,舉止大方,以充後宮役使。”來的。
在大權在握的朝臣們看來,若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都能進到皇宮裡來那還得了,要知道紂王身邊的妃子們,上到皇後,下至嬪妃,都是各大諸侯或是大臣家的女兒,和皇帝聯姻乃是這些當權者的特殊權力,豈有拱手讓人之禮,故而紂王剛剛下旨就遭到了大臣們的群情反對。
除了費仲、尤渾外,其它大臣一直支援商容的建議,說什麼四邊不靜,不宜擴充後宮,以免傷了天下百姓的心。其實他們考慮的是不要傷了諸侯和王宮大臣們的心。)
紂王見眾口一詞,沉吟良久才說:“卿言甚善,朕即免行!”言罷,群臣退朝。
雖然這一次大臣們成功阻止了紂王擴充後宮,但紂王的心思卻並沒有平息,他把費仲、尤渾找來問曰:“你二人可知道這世間有何絕色美女嗎?”
尤渾連忙回答:“啟稟陛下,小臣不敢隱瞞,那冀州侯蘇護有一女,名為蘇妲己,生得烏雲疊鬢,杏臉桃腮,淺淡春山,嬌柔腰柳,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帶雨,不亞九天仙女下瑤池,月裡嫦娥離玉闕。”
紂王驚異的問:“果真如愛卿所言?”
費仲接話道:“陛下明鑒,尤大夫所言不虛,那蘇妲己之名已經在朝歌城傳開了,不知多少王公大臣們的弟子想娶她為妻,這些人整天在天然居裡就議論此女,搞得來人盡皆知。”
紂王:“天然居?這又是什麼?”
費仲補充說:“啟稟陛下,天然居是朝歌城中新開的一家飯莊,裡面頗有些門道,廣收民眾好評,所以現在成了王公大臣們閑暇之餘的聚會場所。臣也曾去過,裡面的菜色果然一絕。”
紂王一聽,來了興趣:“既如此,那什麼時候朕也準備去天然居走上一趟,看看那裡面到底有何不凡之處,竟然能讓愛卿都贊不絕口。不過眼下還是先將美人一事辦妥了再說,朕即刻下旨,命蘇護送蘇妲己進宮來見朕。”
費仲、尤渾齊聲說道:“陛下英明。”
這一次,紂王下旨招蘇護之女妲己來朝歌,大臣們再也沒有反對了。一來嘛:蘇護好歹也是冀州侯,有身份有實力的,他的女兒自然就和平民百姓有天淵之別;二來嘛:紂王已經將四百人的規模縮小到了一人,若是大臣們再群起反對,那無論如何都說不通了哦。
按常理說,紂王看上了妲己,想納她入後宮。身為臣子的蘇護應該高興才對,要知道這可是多少朝臣求都求不來的大福氣。可偏偏不知道蘇護這廝是哪根筋不對了,不但不送女兒來朝歌,還豎起了反旗,如此一來就像是當面抽了紂王幾耳光一樣!
其實蘇護冤啊~囧~),他剛接到旨意時欣喜萬分,還和夫人們祭拜天地,告慰祖宗,說這是蘇家三生三世才修來的福氣。當天蘇護就精心安排上京事宜,準備親自送妲己去朝歌面聖。
豎日,蘇護醒來後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與那上香時的紂王幾乎同出一轍。蘇護對正在忙碌著準備行程的家人說道:“朝歌不必去了,本侯也不準備將女兒送給紂王。”
眾人一聽,全都不可思議的看著蘇護。
蘇護的正室夫人忙上前問曰:“老爺,你說的可是戲言?”
蘇護一臉嚴肅的說:“君無戲言,吾豈能將女兒送給殷壽那無道昏君,這豈不是推她進火坑嗎!無道昏君,不思量祖宗德業,聽讒言諂媚之言,欲選吾女進宮為妃,此必是費仲、尤渾以酒色迷惑君心,欲專朝政。”
眾人聞言,全都大驚失色,像是見了鬼一樣。
蘇護也不含糊,直接召集眾將,他先是細數了紂王任用費仲、尤渾等奸臣,弄得朝政混亂等事,然後大義淩然的表示,自己要舉起義旗反商。
冀州侯蘇護向來比較寬厚,很得部下及百姓們的愛戴,雖然眾人都有些雲裡霧裡,但既然冀州侯都已經這樣說了,大家也就只能跟著他幹了。
蘇護找來一匹白布,在上面寫道:“君壞臣綱,有敗五常,冀州蘇護,永下朝商。”然後著人將這做成了一杆大旗,就豎立在城樓之上,讓治下百姓都能看見。
等到反旗反旗豎起,天下皆知後,蘇護突然又清醒過來了,但已木已成舟,說什麼都晚了,只能一條黑路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