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在華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眾生,是最高的神。

祭天儀式是人與天的交流形式,歷代王朝都由天子來親自主持祭天儀式,祭天的祭壇一般為圓形,寓意天圓地方。

在儀式上須誦讀祭文、奏雅樂,並焚燒祭品,以表示人們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貢獻給天,作為對天滋潤萬物的一種報答。

周朝之時,以冬至為歲首,一般也是在冬至祭天。

至秦代,卻以冬十月為歲首,所以祭天改為十月。

到漢代以後,歷法又以正月為歲首,祭天改為正月的上辛日。

13年冬至,袁世凱在北平舉行了最後一次祭天儀式,這是中國最後一次祭天儀式。

此後隨著袁世凱稱帝失敗,祭天被視為“封建帝制”的産物而被終止。

南華祭天儀式為了適應時代變化,進行了許多改革。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由帝祭改為群祭。

祭天儀式由議長蔡老主持,議會和政府班子率領普通民眾共同祭拜。

為了區分與以往的差別,祭天儀式也改為除夕夜晚上十一點開始,零點結束,寓意迎接新的一年。

晚上十時,在太極廣場陰魚圖形的圓點,被修建成一個圓形池塘的周圍,二十四門禮炮開始了為期半個小時的煙花表演。

這跟後世的規模不能比,但是在這個時代,卻讓所有人看的目不轉睛,特別是孩子們,無不開心無比。

周南與奧黛麗身著華服,與一大幫各國使節和觀禮團在祭壇四周觀看煙花表演,他們一個個都目瞪口呆。

火藥就是華人發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黑火藥的作用就被用在了煙花爆竹方面,在這方面的研究,絕對不是外國人能理解的。

但是也正是這種研究方向的錯誤,導致了在後來被外國人的槍炮而征服。

十點半,煙花表演結束,廣場周圍的表演團隊就開始了火龍表演。兩支表演隊伍沿著廣場周圍的道路,分成兩個隊伍,逆著方向出發,圍繞廣場一圈。

二十多分鐘後,兩支隊伍又彙合在一起,重新彙聚成一個隊伍,沿著預留的通道,一直來到祭壇的入口處。

十一點整,吉時已到。廣播裡的音樂聲停止了下來,播放起了國歌。

廣場周邊,百萬人一起隨著廣播裡的音樂合唱著華國人這首歌,這種萬眾一心的大合唱,足以掀起每個人心中的愛國熱情。

國歌唱完,在主持人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之後,開始念起了古韻風格的祭文。

蔡老將手中的火把在火龍隊伍裡點燃,然後登上了祭壇第一層。

祭壇的第一層堆滿了積柴,被蔡老點燃後,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

隨後在鼓樂聲中,迎接牌位登上圜丘。牌位有四面,由婆羅洲盛産的紅木製成,每一面都需要四個棒小夥抬著,上面分別寫著天、地、親、師,被擺在了祭壇的最上一層。

這時蔡老主持,所有領導人向牌位祭獻牛羊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鉶羹等。

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第五次獻酒之後,眾人紛紛飲盡杯子裡的酒。

隨後,鼓樂聲再次響起,所有人紛紛面向祭壇跪下,在主持人的唱喏聲中,行三跪九叩之大禮。

第一跪,跪天,第二跪,跪地,第三跪,跪祖。

所以,儀式的最後一跪三叩,眾人起身換了一個身位,全體面向北方跪拜。

因為所有南華人的祖先,都在北方那片古老的大地上。

百萬人,身穿紅色的華服共同祭拜,這種場面是非常震撼人的。

當周南在祭壇的第二層,隨著唱喏虔誠地祭拜的時候,看到身邊跟自己一樣的人群,那種感動甚至讓他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

這種儀式絕對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以一種虔誠的儀式來勾起所有人的民族情懷,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任何人,哪怕不是華人,透過這種儀式,也能感受到一種血脈相通的感覺。

這種儀式不僅讓所有的南華人為之自豪,淨化了心靈,也讓所有的外國人感到震驚。

第二天,全世界的媒體幾乎都報道了南華人這一次的祭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