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問柳東生:“柳總,你想去那個區域挖?”

黃屋嶺有四五十個民窿,老鷹嘴嶺也有三十多個民窿,這兩個區域不是說挖的人多,就沒有礦挖了。

相反,他在老鷹嘴嶺和黃屋嶺都轉了一圈,發現依舊有幾個礦砂儲量不錯的點, 沒有人幵窿。

當然龜背嶺更多一點。

“龜背嶺也有人開民窿了?”

柳東生開始也是被大章在老鷹嘴連開五個民窿都是富礦所震撼的,每個窿每天都差不多上噸的礦量。

發大財都不用多長時間。

“其他人還沒有,不過明天開始,我有五個民窿在同時開工。其實老鷹嶺跟龜背嶺都差不多,黃屋嶺也一樣,都有儲量不錯的礦。只是他們沒有選到正確的點。”

黃屋嶺幾十個民窿,其實也有一部分的人是發了小財的。

老鷹嘴嶺也一樣。

柳東生想了想說:“我去龜背嶺吧。”

他心裡想的是:既然你大章有十足的把握,那麼在龜背嶺這邊, 畢竟挖的人沒有這麼多,更多選擇的餘地。

“那就去龜背嶺吧?”

到了龜背嶺,他又問他:“你認為多少米可以見礦的好?三個選項,25米,35米,40米?”

象小學主做算術題一樣。

可是柳東生並沒有快速給出答案。

“25米、35米、40米的各怎樣?”

潘大章想了想說:“25米見礦那個窿,開始有半個月時間有一定量的富礦,一個月出五六噸礦量,沒問題。挖上大半年時間逐漸消失。

35米那個見礦後會一直保持平穩出礦量,可以挖夠十個月時間,一個月也是五六噸的量。

40米見礦那個,可以挖一年半,見礦後也一直保持穩定。”

前世這三個民窿挖了多長時間,他是有記憶的。

挖砂佬開一個民窿, 只要還可以從裡面挖出礦,肯定不會輕易放棄, 畢竟前期投入了一定的資金。

就像現在柳東生聽完大章介紹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四十米見礦的點。

雖然是挖上四十米才見礦, 但是挖礦週期長, 可以挖上一年多,等於25米那個的三倍。

相當於挖了三個民窿。

只要稍有經濟頭腦的人都會選。

潘大章點頭:“柳老闆還是很精明的。”

幾人朝山腳走去。

“我一點都不精明,我投資的錢都是透過關係貸款來的,現在幹了大半年了,本金一點都還沒還,我天天都愁得要死。”柳東生嘆息著說。

“你銀行既然貸著款,為何不選擇那個25米可以見礦的點?”

“多挖15米也就是一個禮拜的事,也是多投資幾千塊,但是長遠來看更划算。雖然經濟壓力大,但咬咬牙挺過去就好了。”

潘大章帶他走到一處巖壁下。

“你沿著水平線一直挖下去,別拐彎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