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帶一提,《永恆之戰》也作為表演專案連續第二年登上了世界總決賽的舞臺,雖然那時候就已經公佈了它自己的大型國際賽事世界盃。

今年的比賽獎金比起去年進一步縮水了,削減程度在20~40不等,其中群眾基礎最廣泛的幾個重點專案,《反恐英傑》冠軍獎金是》是14000美元,《星際戰爭》則是10000美元……一年不如一年。

<101nove.這個傳統的最具影響力的電子競技奧運會賽事,還是這些遊戲本身,影響力都在衰退。<101nove.還能半幾年?大家都還不知道,但是辦不了幾年了,這一點很多人都心知肚明。

電子競技和傳統體育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它總是依附於遊戲本身的,而遊戲和足球,籃球這些運動不一樣,它是一款産品,它有生命週期,它在近年來被人創造,再火的遊戲也不會永生,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定會消亡,然後有其他的替代者們各領風騷,一個又一個地出現,輪番成為統治者。

這個世代的統治者已經變更了,從《星際戰爭》和《魔獸戰爭》變成了《永恆之戰》,好像也正在從玻璃渣變成了青魚網路。

關於這一點,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青魚網路電競事業部總監,鄭倫表示了他,已經整個青魚網路的態度。

鄭倫對與目前輿論中一些負面的態度,他表示:“世界盃的獎金池很高,但具體情況還是得以最終的虛擬道具銷售額為準,我們也是在官方網站上第一時間公佈了這個數值的,現在離2000萬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說到底,2000萬美元目前只不過是媒體們預測出來的一個數字而已,做不得準,要是根據一個猜測出來的數字對我們妄加批評,我們不會接受的。”

“而實際上,我們內部認為的最終總獎金,會比2000萬美元高一些……大概在2500萬左右。”

“咳咳……”這是從美國遠道而來的gaespot記者的咳嗽聲。

鄭倫繼續道:“其實在我們看來,這2500萬美元的獎金,不僅是對於今年這一屆世界盃賽事本身的獎勵,也是對於從1998年起所謂電競真正開始形成,各種各樣的比賽湧現之後,這十年時間裡,所有在這個領域中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的那些選手們的獎勵。也是對今後十年,打算進入這個領域,有電競夢想的年輕人們的激勵。”

“可能這部分獎金並不是被他們拿到了,但其實是一種證明,證明他們曾經為之努力奮鬥過的這個領域,已經到了可以開出花的時候。或許他們那時候在其他遊戲專案中沒有這麼豐厚的獎金,這是很遺憾的,因為那時候的電子競技領域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但他們的努力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走過了這麼多年,這個領域開始走向成熟,也是他們的努力一點一點換過來的。”

“可以說得通俗易懂些麼……”記者問,如果是夏青魚在的話,應該會說“老鄭,說人話。”

鄭倫重新換了一種闡述方式:“所有東西都是需要商業化的,我想說的是青魚網路舉辦的這次比賽並不是賠錢賺吆喝的,那樣不健康,是我們的玩家們能夠支撐我們舉辦這一次比賽,這充分說明,這個市場本身就是有這麼大的。”

“你看歐洲冠軍聯賽,每年的總獎池都在10億歐元以上,有人說什麼了嗎?不僅有獎金,還有電視轉播權的收入,超過其他比賽太多太多。足球是在球迷心目中是神聖的吧,他們也能夠接受。”

“音樂室藝術的吧,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商業運作才能讓他廣泛傳播;繪畫是藝術的,但梵高的《加歇醫生》依然可以拍出8250萬美元的高價。為什麼會批評我們舉辦一場世界最高榮耀性質的比賽,總獎金達到2500萬美元過於激進了呢。”

“我們不想要多而雜的小型比賽,無論是遊戲本身還是比賽賽事,都應該走精品路線,比賽很多,市場繁榮當然是好事,但前提是他們的水平是呈梯度的,你不能讓頂級的戰隊去參加一個網咖的比賽,這不正常,也不能讓全部都是小型的水平參差不齊的比賽,觀眾也會審美疲勞。我們需要有一個標杆性的賽事,向觀眾們展示這個星球上最高水平的《永恆之戰》比賽時什麼樣子。”

……

……

在鄭倫和美國記者談笑風生的時候,府南的何羅工作室還在苦逼地加班,目的是爭取讓葉總提出的一個觀戰相關的功能能夠提前上線,為觀眾們帶來更好的觀戰與交流體驗。

一個叫做彈幕的功能。

<101nove.oni已經出現有三年時間了,而在國內,a站已經兩歲,b站也有四個月了,不過總的來說依然處於一個比較小圈子裡的流行文化。

而且這幾個網站都是基於線上影片的彈幕,在遊戲中運用這種東西,還是第一次,真是一點兒參考物都找不到。

還有一點非常顯著的區別,影片彈幕都是非同步的交流,觀眾們看到的都是之前別人觀賞時候的留言,而在遊戲中都是實時的,當時正在觀戰的所有玩家之間的同步交流。

得了,連彈幕影片網站都沒法兒參考了。

反正葉總很瀟灑地丟下策劃案又繼續去忙他自己《逍遙遊》的事情去了,本身《永恆之戰》的後續更新內容,包括新英雄啊,平衡性,或者是場景,玩法的調整他本身就已經漸漸淡出,交給呂梁帶領何羅工作室自己完成。以前每個版本還會關注一下jira上的任務列表,慢慢地到偶爾專案組例會過來旁聽一下,再到就看下每次更新前的更新說明,現在更新說明也不怎麼看了,有事兒直接跟呂梁私底下聊一聊就撒手不管了。

現在也是,他想做這個功能,然後就直接丟策劃案過來了……還好葉總的策劃案在公司內一直是奉為模版和標準教程,邏輯清晰,條例分明,幾乎程式看了之後不需要怎麼和策劃再進行交流。

要是很多一般的策劃,程式把案子看完還得讓策劃守在面前盯著做東西,要麼是有些東西沒有考慮到,要麼就是描述不清晰,讓人看了還很迷惑。

不然他們可不敢敲開葉總辦公室的門,沖進去像其他很多公司的流程那樣問:“你解釋一下,為什麼是方案a不是方案b。”

然後討論撕逼半天,程式和策劃一起恍然大悟:“啊,原來方案c更好啊。”

總算是達成了這個月20萬字的目標~不知道為什麼,有種改造成功,重新做人的感覺。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