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緊密合作(第2/2頁)
章節報錯
“那就沒問題了,”合作敲定,林建嶽感覺著,和熙成的關係,又進了一步。
“另外,我還有一個建議,不知道當講不當講,”如果拿不到北美的發行權,熙成絕對不會提後面的事,至少沒現在這麼熱心。
“說啊,沒關係,咱們現在是一條船上的人,一條繩上的螞蚱,當然要開誠佈公,”林建嶽很會籠絡人心,不過是一部電影而已,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可硬是被他牽強附會成一條船上的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聽說馮小剛導演在拍一部《集結號》?”熙成試探性的問道。
“馮小剛?”陳可辛和林建嶽對望一眼,灑然一笑,“他的那種風格,註定拍不出來什麼大片,而且拍的還是戰爭題材,我認為不足為慮。”
《投名狀》“集結”了兩岸三地最紅的票房明星,花三億巨資打造,即使在國內席捲近三億票房也不稱奇;而《集結號》無論從明星陣容還是投入資金方面,都無法與《投名狀》相較,唯一的一張王牌就是馮小剛。
因此在上映之前的票房預估上,更多的人看好有巨星參與的《投名狀》,不少人對《集結號》這一馮小剛從未涉獵過的戰爭題材影片的票房前景,則持觀望態度;甚至有人悲觀的預估《集結號》的總票房將不會超過五千萬。
然而,零九年的時候。記者問陳可辛:內地三大導,陳凱歌、馮小剛,你都碰過了,今年又碰張藝謀。我想問個很俗的問題,你什麼心情呀?
陳可辛回答說:那我也給你一個很俗的答案。其實內地導演,我最怕的只有一個,就是馮小剛。
就是《集結號》帶給他的心理陰影。
不是說《集結號》擊敗了他的投名狀。而是《集結號》腰斬了他的投名狀,原本可能達到五億,再不濟也有三億,可就因為《集結號》異軍突起,讓他在億黯然退場。
“恐怕沒那麼樂觀,”陳可辛的表現在他意料之中。熙成便又問道:“陳導看過他們的本子嗎,或者原著小說?”
《集結號》的故事,取材於楊金遠的一篇小說《官司》,他最初是看過一則新聞報道,講述一個執著尋找舊部隊的人,用了很久的時間為了自己死去的戰友尋找證據,恢復榮譽。看過之後他深受感動,這便成為了他當初創作小說《官司》的初衷。
這個故事被張國立推薦給馮小剛,於是便有了《集結號》。
“這個倒沒有,難道熙成你看過?”陳可辛不明白熙成為什麼看重馮小剛,不過他不是太狂妄的人,這種程度的話自然聽得進去。
“我在韓國的時候,讓人幫我找到了那本《官司》,”熙成用指節敲打著膝蓋。沉聲說道:“然後和我拿到的《投名狀》劇本對照了一下……”
“哦……”原本靠在椅背上的林建嶽不由自主的坐了起來,他精神一震,養身問道:“感覺如何?”
以他大老闆的身份,自然沒那個時間和精力去揣摩對手的劇本,電影公司不過是他龐大產業的一部分罷了。
熙成垂下眼簾,端起茶盞慢悠悠的啜飲一口,說道:“說不準誰更勝一籌。”
陳可辛和林建嶽齊齊動容。大家都是明白人,而且認識熙成這麼久,也知道他不是一個信口開河的人,自然明白這句話所代表的的意義。
“回頭我把《官司》找來看一看。總要知己知彼,”陳可辛這話是對林建嶽說的,他作為導演和監製,責無旁貸。
“也不要有太大壓力,馮小剛能不能把好劇本拍成好劇,這也說不準,”這話看似安慰陳可辛,其實內心已經動搖了,林建嶽又看向熙成,問道:“如果真是那樣,熙成有什麼建議?”
“這也簡單,提前一些上映就是了,咱們讓他一步,他想必也不會步步緊逼,”熙成想了想說道:“賀歲檔不容錯過,那就在十一月底上映便是。”
所謂的賀歲檔,泛指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初的電影檔期,大約在八九十天左右。業內共識則為從11月20日左右開始一直到春節長假結束,以影片大規模上映為開端。最初的賀歲檔從12月旬延伸至1月上旬,後由於大片扎堆態勢愈演愈烈,使賀歲檔日期一再提前至11月初,並延至新年2月底3月初,橫跨聖誕、元旦、春節、元宵、情人節多個節日。現在的賀歲檔被視為目前國內最完善、競爭最為激烈、票房產出能力最高、消費能力最強的電影檔期,多部大片均選擇在此檔期內上映。
“那麼拍攝的日程就緊張了,”陳可辛嘆了一口氣,他是個努力型的導演,素來精益求精,最怕的就是時間緊張。
ps:第一更,今天兩更保底,大家支援下吧,可能兩更,一定機率三更,感謝鵝毛一生推的萬賞,還有其他朋友的打賞。(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使用者請到閱讀。)
喜歡韓娛王請大家收藏:()韓娛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