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三七回 緊張有序籌備中(第1/2頁)
章節報錯
付印課本赴省城,順帶家人開眼界;父子四人巧謀劃,咱鎮上還需要大課堂。)
早在耿家雙喜臨門為長子耿正和長女耿英同一天操辦婚禮的時候,耿老爹就已經初步編制好了一套“耿家小學堂”一年級小學童準備採用的教材。此時,距離“耿家小學堂”計劃開學的時間也就兩個多月了。時不我待,耿正和耿英新婚未滿一月,就和弟弟耿直一起,將這套新編的初級教材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研究了一遍。除了增加了為數不多的一些小娃兒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之外,基本上沒有做大的改動。
與此同時,耿老爹還編制了一套夜校教材。由於夜校針對的是十五歲以上,三十歲以下的年青人,而且耿老爹計劃只教授三年時間,因此其教材的內容與一年級小學童的課本有些不同,而且一開始就加入了珠算。
兄妹仨把夜校教材也研究一遍,都感覺並沒有什麼需要改動的。然後,耿正就帶著新婚燕爾的秀兒,又拉上耿直、娘和耿蘭專門去了一趟省城。那日進城後,耿正先把娘、秀兒和耿蘭安置到客棧裡住下後,馬上就和弟弟帶上書稿直奔省城唯一的一家印書館去了。去了印書館後,耿正與其掌櫃的說明情況,提出來希望他們一定要保證質量儘量印刷。
掌櫃的滿口答應,說:“先生只管放心,樣書您也看了,我們的印刷質量絕對沒有問題!這樣吧,你們年底之前,大概在臘月二十前後就可以來提書了。”
謝過掌櫃的後,耿正當即交付了規定的定金。櫃檯給開了付印課本的名稱、數量和總費用,以及定金的收據之後,兄弟倆高高興興地返回客棧。
耿正這次省城印書可謂計劃周全,不但帶弟弟去了省城的印書館,使倆人都得以瞭解了付印課本的一切交接程式,而且還順便帶著娘、秀兒和耿蘭在省城裡美美地轉悠了一番,讓她們有機會開了一次大的眼界!
返回來的路上,耿正吩咐弟弟:“年底之前取書的事兒哥就不管了。你叫上你姐夫給你趕車,看你姐和董妞兒,還有大伯大娘他們是不是想去省城裡玩兒玩兒。如果他們想去,就順便讓他們也坐車去轉一轉。”
耿直說:“行,印書館那地兒俺記住了!”
耿正又吩咐:“你們去提書時,一定要仔細檢查他們的印刷質量和交付數量;如果沒有錯,就補足費用全部提了,還要讓他們給咱打包好了!”
耿直說:“那些憑證單據什麼的還是哥你儲存著哇,走之前再給俺,俺可不想多操心,倘若弄丟了一張,豈不麻煩!”
郭氏伸出右手食指輕輕戳了一下耿直的腦門兒,半憐愛半舔怪地說:“你就討省心哇,虧得有你哥哥在前面擋著呢!這麼多年過去了,怎麼還是這麼一個小娃娃的脾性!”
秀兒卻說:“娘,你可別這樣說,小直子很不容易的。他哥哥和俺說過好多次了,小直子很堅強,也很聰明能幹呢。在親哥哥的面前,弟弟永遠都是弟弟哇!”
耿直撇撇嘴說:“可不是耶,後來的這些年爹不在跟前,哥哥就當是俺的爹啦!當年走的時候,俺還只知道貪玩兒呢,就連俺喝了的那些個墨水兒,也主要是俺哥和俺姐給俺灌輸的呢!”
耿蘭說:“是啊二哥,大哥和咱姐教了你,三哥倒是得了咱爹的親傳!看這事情,怎麼給搞成這樣了!”
一路上輕鬆愉快地嘮著嗑兒回家不提。
至此,耿正和耿英終於可以徹底放鬆地休息一段時間了。但耿蘭卻不想閒著,她乘此機會拉著二哥教她認了不少字,還熟練地掌握了珠算加減打法。當然,只要看爹在跟前,耿直就只管自己捧一本書讀去了。
耿正和耿英結婚滿一月後,耿老爹又開始和耿正、耿英和耿直討論大戲臺以後的主要用場了。按照耿老爹的設想,這個氣氣派派的大戲臺不但可以作為一個活躍鄉親們娛樂生活的好場所,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她還必須為“三六九鎮”的鄉民們抒發民心、凝聚人心和正鄉音作出應有的貢獻!
他饒有興致地說:“俺想啊,這小學堂和大戲臺在本質上是一個東西呢,只不過啊,小學堂是針對小娃娃們的,而大戲臺則是針對所有人的。這俗話不是說了嘛,唱戲哩,勸世哩!事實上哇,一部好的戲,她本身就是一本絕好的大眾化課本呢!所以啊,咱們以後還得多多地編寫這種大眾化的課本!不過哪,俺也細細地琢磨了,正所謂‘荊棘編小籃,想著容易做著難’,這個活兒不比編一套教材那麼簡單,她可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活兒,也是一個更加精細的活兒,需要咱父子們,包括鄉親們大家夥兒共同努力的嘞!”
聽了耿老爹的這一番話,兄妹三人終於明白爹爹為什麼一定要蓋這座大戲臺,並且一定要將她和小學堂修建在一起的真正原因了。
耿正說:“爹說得很對。大戲臺站在那兒了,不是說逢年過節的請來戲班子唱幾場戲就了事了的,而是要讓她成為咱們鎮上鄉親們自己的舞臺才好!實際上哇,咱們鎮上的鄉親們中間,有不少人還是很喜歡熱鬧的呢。每年正月裡,不就總有那麼幾十號人喜歡集結在一起踩高蹺、扭秧歌嗎?他們都是很有娛樂愛好和天賦的,只是沒有人組織他們,給他們創造一些可以發揮他們特長的條件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看到爹爹笑著直點頭,耿正接著說:“俺看哪,咱們乾脆置辦一整套演奏樂器哇,什麼鼓啦、鑼啦、嗩吶啦、笙啦、竹板啦什麼的,以及簡單的服裝道具、化裝物品、背景和幕布等等,全部一次置辦齊得了。另外,再多買幾把二胡、板胡、笛子什麼的,咱們在農閒的時候教他們,咱們自己也不熟悉的,就請人來教。等咱們自己先學會了,再教大家夥兒。只是這劇本的事情比較難弄一些,估計得英子多出點兒力了呢。”
耿英說:“這個倒也不太難弄的。編一些鄉親們喜聞樂見,而且又有一些個勸世意義的小東西出來,俺還是有把握的。俺可以試著寫一些出來,然後,咱們再一起商量著修改,不就妥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