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白小青慧眼識耿正(第1/2頁)
章節報錯
白家祖籍在山東,白妻曾為落難人;善良夫妻心事重,白小青慧眼識耿正。)
且說這武昌鎮雖然規模不小,但姓白的人家卻寥寥無幾。他們不但分別來自南北各地,而且還分散居住在鎮上各處,做著各種各樣的生計各自討生活。至於這白百大一家,說來也有些話長。
這白家的當家人白百大,祖籍原在山東,祖祖輩輩都是以種地為生的莊稼人。在他的祖父正當壯年之時,家鄉一帶屢遭匪患,而當朝當地的官府不但不為民除害,反而官匪勾結,禍國殃民,結果是匪患越來越猖獗,致使廣大的老百姓民不聊生,於是不少人就拖家帶口紛紛外逃。那一年秋末,白家剛剛晾曬好的糧食還沒有來得及收倉,就在青天白日之下,被一夥蒙面匪徒趕著幾掛大騾車全部搶走了。幸虧那一天白家的老岳父過八十歲生日大慶,全家人都去十里之外的老人家裡拜壽,直到傍晚時分才返回來,所以,匪徒們只搶走了新收的糧食而沒有傷著人。事發當時,周圍的鄰居們唯恐避之不及;而事後,他們也只能是深表同情和惋惜了。
看看一家人以後的生活沒了著落,白百大的祖父只好把自家的所有田地和房舍全部變賣掉,趕上家裡養的一掛驢拉板車,拉了簡單的行李和一些實在捨不得變賣的傢什,帶著全家人也加入到了外逃的行列中。之前已經聽人們說過,那些外逃的人家大多是往南走的,說是有人說了,那邊的世道很太平,而且土地肥沃,冬日裡也不像北方這麼寒冷,好生活著呢。於是,白百大的祖父也帶著全家人往南而去了。
當時,白家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就是白百大的父親,當時已經十四歲了。女兒十二歲,但並非白家親生,是十二年前的盛夏時節,白百大的祖父在家鄉村子邊兒的大路旁撿到的。當時,這孩子看起來還是剛剛出生的樣子,連臍帶都沒有幹呢。想來是親生父母不想養活她了,但又不忍心溺死,就用一條薄小被包了,放在大路邊上讓她聽天由命的。那時候,白家的二小子出生還不到百日。白百大的祖父想到妻子的奶水很好,不如把這個可憐的女娃娃也養大得了;再者說了,自家個兒還沒有一個女娃兒呢。於是就把這個女娃娃抱回了家。看著這個女娃兒一天天健健康康地長大,而且越來越招人喜歡,夫妻倆非常高興,視如己出,從來沒有慢待過一點點;倒是和她一起吃奶長大的二哥,反而養成了處處讓著妹妹的習慣。
當白家轉輾來到武昌鎮的時候,都感覺這裡有一種說不上來的親切感。而且,這千里迢迢的一路趕來,全家人好歹總得花銷啊!所以,他們的手裡當時已經沒有多少銀子支撐著再走下去了。於是,白百大的祖父和祖母商議後,決定就在這裡安家了。
安家就必須得有房子住啊!於是,夫妻倆首先考慮的就是把還剩餘的銀子拿出來,權衡一番之後,買了白家現在住的這個院子。當時,武昌鎮上的人口比現在少得多,而這個院子也只不過是鎮子邊兒上的一個空場地而已。其面積雖然不小,但卻只有三間極其簡易的草屋;因此,白百大的祖父沒有用多少銀子就買了下來。儘管如此,剩下的銀子連買幾畝薄地也不夠了。不得已,白百大的祖母把當年孃家給她的陪嫁首飾也全部變賣了,這才買了三畝離這個新安的家很近,但卻最便宜的菜地。於是,白百大的祖父開始帶著兩個兒子辛勤地耕種這些菜地,並且自己辛辛苦苦地挑著菜走街串巷地叫賣,以求能夠儘量地多有一些進項。如此,白家在武昌鎮上慢慢地紮下根來了。
然而非常不幸得是,就在當年的夏末秋初,已經和當地幾個半大伢子混得很熟,而且非常頑皮的白家二兒子卻在一天的午後,約了鄰家伢子在江邊兒教他學游泳時,非常意外地溺水而亡了。從此之後,滔滔長江成了白家的傷心地,白百大的祖父和祖母再也不讓大兒子和女兒靠近江邊兒走。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白家逐漸積攢了一些家底兒。白百大的祖父母就在院子裡原先的草屋旁邊蓋了三間略微像樣點兒的房子,夫妻倆住一間,大兒子和女兒各住一間。這時候,一雙兒女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白家的女兒非親生的事情,早在家鄉時女兒就已經知道了。養父母的恩情讓這個懂事的女娃兒非常感激,而她和兩個哥哥的手足之情,也比別人家的同胞兄妹更加深厚許多。二哥不幸溺亡之後,女娃兒似乎在一夜之間長大了。她和大哥強忍悲痛,協力安撫可憐的爹孃,全家人好不容易度過了那一段特別難捱的時光。如今,看著僅僅幾年過去,就已經蒼老了許多的養父母又開始為她和大哥的婚事操心了,女娃兒想了很多。養父母對她恩重如山,而從小抱她長大,如今已經長成了堂堂男子漢的大哥也是她非常心儀的人。於是,她羞澀地把自己的心事悄悄地告訴了養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啊,白百大的祖父母自然高興不迭。而白百大的父親知道了自己養妹妹的心事後,更是興奮極了。他紅著臉對爹孃說:“我只知道疼愛這個妹妹了,怎麼就沒有想到過娶她做媳婦呢!”
於是,爹把家裡幾乎所有的積蓄拿出來,買回好木料請人為他們做了寬敞結實的新木床,又打了幾樣簡單適用的傢俱;娘為他們縫製了新被褥,做了新衣裳。就在當年的臘月裡,爹孃挑選了一個吉祥的好日子讓他們圓房了。隔一年的初夏時節,白百大呱呱墜地,全家人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之中。
這以後,儘管白家父子日日辛勤勞作,婆媳倆勤儉持家,可生活過得仍然沒有多麼寬裕,但全家人一起生活卻非常幸福安逸,其樂融融。美中不足的是,眼見著可愛的大胖孫子白百大慢慢地長大了,但由養女變成的親媳婦卻再也沒有繼續生育的跡象。如此,白百大就成了白家的獨苗苗,爺爺和奶奶的把這個寶貝疙瘩視為命根子一般,一步不讓離開。稍微長大些了以後,爺爺和奶奶就特別告誡喜歡和小夥伴兒們到處瘋玩兒的白百大:千萬不能去長江邊兒上玩……
可是他們哪裡知道,在長江邊兒上出生的男娃兒怎麼可能不酷愛水,不喜歡長江呢!白百大這個北方人的後代,現在已經被江南的水土幾乎完全馴化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娃兒了。在爺爺奶奶和爹孃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小小年齡的他,就已經猶如一條歡快的武昌魚一樣,無比喜悅地開始在滔滔長江裡暢遊了……
當然,白百大的骨子裡還是一個北方男娃兒。比如,山東人特有的豪爽使他頗受同齡小夥伴們的喜歡;而且,他也很喜歡吃奶奶和娘做的各種北方面食。
後來,一生辛勞透支太多的爺爺和奶奶都沒有能活過六十歲。兩位老人相繼離世後,白百大的父母繼續勤勞、勤儉地操持這個並不富裕的家,精心撫養獨生兒子白百大盡量快樂地成長,並且還省吃儉用供他讀了三年私塾。
白百大十八歲那年,猶如當地人一樣喜歡在滔滔長江裡暢遊的他長得五大三粗的,北方大漢的模樣一點兒也沒有變。父母商議,應該給兒子張羅娶媳婦的事兒了,因為他們想早點兒抱孫子,並且多抱幾個孫子和孫女呢。
按照孃的意思,最好能給他找一個北方女娃兒。她對丈夫說:“看咱們兒子,像你一樣五大三粗的多好哇!要是娶個當地的媳婦,生了孫子就不是完全的北方人了呢!”
丈夫倒不是反對她的這個想法,可這武昌鎮上又有幾家北方人呢!於是乎,夫妻倆為這事兒還真正犯了難了。但不管怎麼說,兒子該娶媳婦了,先蓋幾間新房子是必須的。爹孃當年蓋的那三間平房雖然每年早春做一些修繕尚可以繼續居住,但作為兒子結婚的新房顯然是不合適了呢。而在這個時候,最早的那三間簡易草屋早已經爛落得不成樣子了。於是,白百大的父母就將草屋全部拆了,然後請人幫忙,在這個位置上蓋起了東、西各一大間加中間一個過廳的新房子,也就是白家人現在住的房子。
新房子蓋好後,夫妻倆開始四處託人打聽,希望能在武昌鎮上給兒子找一個模樣兒說得過去,年齡相仿的北方女娃兒。至於對方的家境情況,他們倒希望最好是門當戶對一些。儘管論兒子的人才和人品口碑,找一個家底兒較好一點兒人家的女娃兒,應該也是有可能的,但他們認為,這女娃兒將來過門兒了是要過日子呢,還是窮人家的娃兒更好一些。
恰在這個時候,鄰近長江入口處的漢江南堤盡然在盛夏日朝陽東昇的大好時光下,突然之間發生了意外決堤。突發的大洪水,一瞬間幾乎淹沒了整個漢陽鎮,以及沿岸數十里內的一些低窪村鎮。大量的災民,尤其是漢陽鎮上的災民無奈過江四處逃難,而首當其衝的武昌鎮便成了災民們逃難求生的必經之地。
就在那一日的傍晚時分,一對面容憔悴,家常著裝的衣服上粘有泥濘痕跡的母女倆,各挎著一個滿是泥濘痕跡的溼包裹途經白家的門前時,看到了正準備回家的白百大爹孃。當時,他們夫婦倆剛好收了菜攤兒回來,面善的丈夫推著一個簡易的木輪小車停在門前,車上放著幾樣沒有賣完的蔬菜,而同樣面善的妻子正在抬手開門鎖。當妻子推開院門幫丈夫把小車推進門道里以後轉身準備掩門時,看到了相互攙扶著站在門外慾言又止的這母女倆。
那婦人也就四十多歲的樣子,而女娃兒看起來應該有十六、七歲了。倆人看上去雖然非常疲憊憔悴,但卻也沒有顯露出來特別可憐兮兮的神情;而且她們面容姣好,不失端莊,著實很讓人同情的模樣。白百大的娘天性仁慈善良,看到這倆人不卑不亢欲言又止的樣子,她馬上想到她們大概是遇到什麼難處了,但又不好意思開口請求幫忙。再打量她們的衣著和隨身帶的小包裹,她立刻就明白了:她們一定是從江對岸逃難過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略遲疑一下,她轉頭對丈夫說:“哥,這裡有兩個逃難的,好像是母女倆,要不咱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