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更有技術含量,那得是大團隊才能做——一般的平頭老百姓,做不了這種活。

平頭老百姓裡頭,做刨墳勾當的人,多一些。

這些人啊,都是盯著誰家大富大貴的人,只要他們一舉辦喪葬,那些刨墳的人就等著,等著這家的人一退散,就立刻刨墳。

有錢人家嘛,陪葬的當然有金銀珠寶之類的,實在沒放這些,那死人穿得衣服,至少得是綾羅綢緞。

刨墳的人,就靠刨富人的墳活著,有些人活得還很不錯,十分滋潤。

老官頭說:你知道這種刨墳的——哪兒最多嗎?

我說這個全國各地應該都有吧!

那時候戰亂,還不是全國各地都爆發過?

老官頭說:是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啊……有一個地方,發生這樣的事最多。

“哪兒?”

“閩南。”老官頭說:曾經歷史上,閩南刨富人墳的,太多見了。

我說這事背後得有個理吧?

要說閩南的民風,也不是最剽悍的啊?

老官頭說:這事背後是有個理,理就在閩南的富人不看家!

他跟我講了起來。

原來啊,閩南的商人,一直都很出名,叫閩商。

閩商和其餘的商幫呢,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咱們傳統文化裡頭,有一句話,叫“父母在,不遠遊”,粗俗的話裡,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所以曾經的中國人啊,受到這種價值觀的影響,只要是家鄉有碗熱乎的飯吃,都不會去離家太遠的地方謀生。

咱不有個成語麼,叫“背井離鄉”,以前出遠門打工,那都和“悲慘”畫等號的。

大面積的去大城市打工,也就改革開放,人才流通之後,才形成這種局面。

唯獨閩商,講究的是什麼?講究的就是“愛拼會贏”“少年不打拼,老年無名聲”,閩商是會前往全國各地打拼的,曾經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閩商帶頭創立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閩商去全國各地打拼啊,就有了一個缺點,不著家。

有時候家裡出了事,死了人,寄一封信過去,他們匆匆忙忙的趕回來,辦了喪事,又匆匆忙忙的去外頭打拼,家裡的墳墓沒人看管,自然被偷得多。

有時候呢,他們找一些家丁去看著墳墓。

但沒準那些家丁監守自盜,偷完了就跑路。

所以,戰亂時候,在閩南,刨富人墳的事,如雨後春筍,屢禁不止。

後來呢,有一些富人看不下眼了,找高人要杜絕此事。

有些高人真出主意了,立子母棺材。

“子母棺”嘛,顧名思義,一共是兩幅棺材。

兩幅棺材疊在一起,下面的那副棺材呢,是富人或者富人家屬的埋人棺材。

上面的那副棺材就有值得說道的地方了——這些棺材啊,裡頭埋的是一具“兇屍”,然後棺材蓋的背後,刻上“巫文”,這些巫文,能夠豢養兇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