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寶瑩建議,蘇繼卻是搖了搖頭,很是不好意思,兩小夫妻幫他的夠多了,還把營生的手藝教會了他,怎麼說以後也不能這麼白吃下去的。

蘇繼賣了十來日的豆腐,周圍幾村都認識他了,每次他進村,便學喬寶瑩那樣吆喝兩聲,剛開始還有些面薄,後來就習慣了。

慢慢地豆腐賣得快了些,他也總結出了經驗,今個兒從劉家村開始,明個兒便從下田村開始,幾個村子裡頭輪流著來,基本不用跑幾個村子豆腐便賣完了。

一天能賺三十文錢,雖是不多,但比在鎮上幹苦力強多了,他把這些日賺的錢,再加上先前建了茅屋後留下的銀子買了一臺小石磨,從此便不來喬寶瑩院子裡打豆腐,也免得把兩人半夜吵醒。

後來上鎮上趕集,蘇繼在富戶家裡幹長工認識的一個下人也從富戶家裡出來後在鎮上開了間雜貨鋪子,蘇繼便以低價從對方手中買下一些日需品帶回村裡來,每次趕集扛一點。

賣豆腐的時候便用背蘿揹著,順帶也賣些日需品,沒想到這東西比豆腐還好賣,平時大家夥上一次鎮上十幾裡路,一個來回便是一日,家裡缺點什麼,都想著等一等,等缺的東西多了一起去買,很是不方便。

而這十裡八鄉的,也沒見誰在村裡頭置辦個小鋪面什麼的。

喬寶瑩見蘇繼居然腦子這麼靈活,想到了這樁生意,便向蘇辰出注意,要不同大哥一起在村口買塊地,建個屋子,正好他大哥沒地方住,那山腳下離村子太遠,建在村口那兒開間小雜貨鋪。

裡面採辦一些油鹽醬醋,還有日常需要的,或是小零食,比如糖、瓜子、喜餅之類的,哪家要走親戚,上村口買點去,他們家也有牛車。

原本喬寶瑩是想著資助他大哥,但想想蘇繼也不會收,便想著幹脆兩家合起來置辦好了。

蘇繼白日賣豆腐,喬寶瑩便去守著,等蘇繼回來便把鋪子交給大哥管著,賺的銀子一家一半。

蘇辰自然高興,他將來必是走科舉之路,雖然考場這種事說不定的,但依著兩人的條件,將來未必呆在村裡頭,他大哥有隱疾,今生註定怕是娶不上媳婦,倒不如給他大哥尋一門營生的路子,也免得擔心。

第二日蘇繼賣完豆腐回來,正在做飯吃,蘇辰便過去了,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蘇繼動心,可是想著自己一窮二白,還要二弟出錢建房辦貨,白天裡還得二弟媳守上半日,心裡過意不去。

在蘇辰再三相勸下,蘇繼答應了,於是建房子的事便張羅了起來,因為是建一間前頭能賣貨的小鋪子,所以便沒有按著院子的形式建,自然也不可能像鎮上那些鋪子一樣,前頭鋪子後頭幾進的院子,村口那地也沒有這麼寬。

於是喬寶瑩畫了個圖,前頭鋪子,後頭是個左右廂房中間正屋的三屋式,院中開了天井,光線充足,前頭鋪面因為要布貨,喬寶瑩為了美觀,比鎮上雜貨鋪的擺設要簡潔一些也方便一些,窗子開得低且大,宛如一扇大門似的。

平時有人買東西,人只要站在裡頭,也不用他們進來挑選,這樣就算喬寶瑩守著也不用擔心。

若不是王大業家裡有一塊菜地在村口,這地兒還真不好買,若不買在村口這事兒也不好辦,十裡坡可不小,村口是最合適的,外村的人還能來買東西呢。

莫氏把建房子的事一說出來,村裡不少村民都跑去幫忙,先前受了喬寶瑩的好處可不少,這會兒大家夥也不管那工錢,便都過來幫忙了。

這兒離喬家院和蘇家院並不遠,鋪門還能看到那棵老槐樹,喬寶瑩想著以後還是蘇繼管著的,他也住在那頭,應該是沒事的。

村口建房子,喬寶瑩和蘇辰卻大清早的開了醬缸,這一次喬寶瑩用了兩眼泉做的,一眼泉是她們山腳這邊的山泉,她一直都有在用,先前用過村頭井水後,她覺得井水的味道沒有山泉水的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