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打壓(第1/2頁)
章節報錯
法海拿了聖旨就帶著能忍直接出宮,皇城雖然很大,但是來去的大路也就那麼幾條,法海還不至於找不到,路上但凡有敢阻攔的,他只需要把聖旨拿出來給他們看看就放行了。
欽天監行走,普渡慈航。
這個封號的權力比法海想象的要大一點,其實如果仔細想想的話,原著電影中的普渡慈航號稱國師,權傾朝野,主管當時朝廷的所有祭禮,想要推行佛門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不正和法海要做的事情不謀而合嗎?
所以法海只是經過起初的詫異和不知所措之後,很快就坦然接受了這個神一般的設定。
做普渡慈航就做普渡慈航吧,又不是讓自己做爛屁股陰陽人。
就這麼帶著能忍快要走到宮門口的時候,深宮之中追出來一個叫法海意想不到的人。
太子,李秋恆。
這位小心眼的太子殿下,想必是知道了魏峰被自己一巴掌拍廢的事蹟,沒想到他不禁沒有絲毫的生氣,反而笑臉相迎,看來這位貴人雖然為人比較小氣,但在做大事上面還是比較有風度的。
雙方見面之後太子殿下一陣的噓寒問暖,就連能忍都照顧的很是貼心,如果說剛開始在靈堂之中李秋恆如此識趣,法海應該會考慮扶持他,但是現在嘛.....法海得好好的考慮一下自己的‘真命天子’是誰了。
通常君主和臣子之間都是互相成就對方,但是這世間總有一些能力特別出眾的人才,能夠做到臣子成就君主,比如諸葛孔明,比如現在的法海,他們有是有能力無視規則的存在。
李秋恆與法海一路上說說笑笑的好不親熱,他的這種親熱既是做給外人看的,同時也是用來籠絡法海用的,不過後者並不吃他這一套,不顯山不露水的笑眯眯的回應,說話模稜兩可,叫人摸不透真實心意,好像是很看好這位太子殿下,可是仔細想想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皇城最外圍的太安門下,法海與李秋恆相互道別,後者為了表示隆重禮遇,早就遞出命令讓城樓上計程車兵在門前列隊相送,法海牽著能忍走了大約十幾布後,忽然聽到身後李秋恆的叫聲,他微微回過頭,只見到堂堂的太子殿下居然躬身施禮下拜,口中說道:
“多謝禪師為父皇誦經祈福!”
能夠做到這份上,不愧是能夠從那麼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的七皇子。
法海轉身同樣鄭重的一禮相回,然後頭也不回的拉著能忍就走。
“殿下,您這般對待法海大師,想必東宮不久之後又會再添一位得力干將了!”
那個曾經領著法海進宮的白髮老太監在旁笑眯眯的說著話,可是在見到太子殿下從俯身下拜的動作中重新仰頭站好的樣子後立刻閉了嘴。
因為李秋恆的臉上沒有一點的笑意。
一個喜歡玩弄御人權術的傢伙,如何蠢到連一個人的虛心假意都看不出來?
“那個蠱屍,還有多久能成?”
白髮老太監戰戰兢兢的回道:“據魏峰大人說,大概還要七日。”
“七日.....”
李秋恆雙手負後,思忖了片刻後忽然轉身大步回宮,老太監連忙緊隨其後,弓著身子在旁仔細聽著吩咐。
“傳我旨意,就說父皇曾託夢於我,想要多看佛法,著令京都之中所有佛門寺廟僧人,晝夜抄寫經文,欽天監人手日夜看護,不得有誤,七日之內交不出三萬卷,大乾將禁止所有佛門寺廟在神州大地上立足!”
李秋恆斬釘截鐵的下達旨意,老太監唯唯諾諾的全都應下,只是在最後遲疑道:“這個...七天三萬卷是不是有點.....”
老太監話沒說完就見李秋恆的目光移了過來,他打了個激靈頓時不敢再說,連連點頭:“奴才知道了,這就去找人擬旨!”
“記住,特別是大相國寺的僧人,一定要看好了!”
李秋恆喃喃的道:“蠱屍煉成之前,不能叫他們閒著。”
......
...........
當法海回道大相國寺的時候,後腳皇宮的旨意就傳到了,聽到這種聖旨的法海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這是太子殿下害怕自己有什麼動作,想要給自己找點事情讓自己無暇分身,不過....
抄寫經文,這也太幼稚了吧?就算需要抄寫上交的經文多大三萬卷,這種事情也輪到法海來做吧?
上午法海還剛在寺中講過大乘佛法,憑他如今在京都佛門的人望,就算他自己想抄恐怕也沒人同意。
欽天監的人手開始陸陸續續的進入到相國寺中,並且他們對此也有著十分充足的理由,那就是太子殿下孝心十足,所以派人過來時刻接送抄寫好的經文拿到靈堂中焚燒,對此誰也指摘不出什麼不對。
作為重點的看護物件,光是法海的房門前後就被加派了四名欽天監的好手,就連出門上廁所都得提前溝通好。
對於太子殿下的這般做法,寺中所有人都不太理解,因為有很多人都在說太子殿下對待法海大師極為尊敬,甚至在欽封‘普渡慈航’之後還親送出宮外,為什麼如今卻好像是要軟禁了法海一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以圓晦方丈等人為首,資格較老的僧人藉著抄寫經書的名義堂而皇之的聚在一起問詢法海情況,可是這種事情又怎麼好當眾說出口?寺中有不少都是修行中人,說不定其中就有哪位皇子招攬的手下,法海只好推說他曾在皇宮中講法與太子聽,如今這般沉重的任務下發出來,乃是對佛門的佛法產生了興趣。
如此說法一出,寺中人抄寫經文的情緒居然就此高漲了起來,要知道自從四百多年前的妖鬼之亂開始,佛門就一直處於衰弱的狀態,這麼多年以來之所以沒有被道門擠掉,完全是因為帝王在考慮權術制衡,從而有意扶持的緣故。
多年積弱下來,許多人都天然覺得道門比佛門要高出一等,如今聽到上位掌權者對佛法產生了興趣,又有法海這個精通大乘佛法的高僧在世,種種事情無不彷彿是在預示著佛門即將大興的未來!這叫僧人們如何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