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爽和鄭雲京的加入,讓張軍鮮有的眉飛色舞,他們時常走在一起,談天說地。張軍似乎特別受施小爽的這些擦邊球做法,這兩人果然聊在一個頻道上。

這一次,楊立新還聽到他們的聊天,張軍說道:“我們這裡有運營部、設計部、電商部、後勤部,四大部門,將來還會有客服部、營銷部,嘿嘿,這一下規模不就出來了嘛!”

才那幾丁人,就搞幾個部門,用得著嗎?也就運營部的人數,有一定規模而已,其他部門都只有三兩個。

楊立新看著張軍那飄飄然的樣子,實在有些可笑,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說的不就是這種嗎?寧花大手筆去招兵買馬,就不捨得花點小錢,來鼓勵一下這群老員工。

不得不說,張軍那小算盤,打得有點技巧的。

讓新人盤活,實現優勝劣汰,讓公司帶來發展活力,提高更多可替代性,多路線發展。

更有甚者,他甚至還效仿大企業的做法,頒佈了所有跨部門的需求,都必須走流程。

流程規範了,這是好事,可這個所謂的流程在他這裡,是有些畸形的。

正常公司走流程,是有一套專門的規矩的,機制完善,財務也可以監督避免重複浪費。

但艾迪如果搬來這套那就不同了,這一整套流程走下來,就變得很麻煩,先不說張軍是否稽核得過來,就單個專案操作,各部門為了省事,都乾脆就不打申請,轉而自己來弄。這也就變得各部門各自為政,各搞各的,也就是有些東西,根本就要用專人專項,即可輕鬆完成的,可如今,又必須每一個部門都弄一個版本的,造成時間上的延誤,從而效率變得低下了許多。

這還覺得不夠,張軍給每個部門中的每一個人都增加了kpi的考核,最終都由商城的銷售資料為依據。

對於張軍看來是一個很好的鯰魚效應,可對於原本的員工來說,無疑是讓其心寒的。

現在各部門為了不被淘汰,紛紛自求自保。

正是因為張軍沒有權衡到這利弊的關係,其他部門漸漸的就跟電商部越走越遠了。

原本,楊可馨遇到每件事需要圖片製作的,就會一個微信下去給小薛,他會很快幫忙解決,或者交給下面的人負責幫忙解決。

可這次,他拒絕了:“不好意思啊,不是我故意推搪,而是現在張總的命令,他說,我們每一次製作的出品,都必須走流程,你或者去下個需求申請吧。“

楊可馨嘟起了嘴,有些不高興地說:“小薛是我用過最好的設計師。”說著,她也沒有下需求申請,而是自己研究手機拼圖。

楊立新看在眼裡,雖然他也很多不滿,可不得不去執行。畢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他也想找個時間跟張軍好好聊聊這個制度帶來的惡果。

但這要讓張軍這個老頑固明白,楊立新還是得花點心思。

然而,這幾大部門竟然相互不連通。看似模式化、流程化的操作。實際上,推行起來並非如此。

這讓每個部門都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二分地,也沒有閒暇去管別的部門,每個人都在潛心著自己的活。

這對於原本個人能力較強的,或許只是少了些便利而已,但對於原本就依靠協作發展的員工而言,無疑是致命性的。

令楊立新意識到,這不僅僅只是他個人的一些不便,這可是關係到公司未來的生死。這不得不讓楊立新又召集大家上十八樓。

這次參與的是薛聚武、楊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