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如果寧馨在老家生孩子,孩子過滿月的時候, 楊秋菊作為奶奶, 會送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喜蛋、喜饃等禮品, 親戚朋友也會回些禮品給孩子。

然而孩子是在部隊生的, 這一項只能免了。但是楊秋菊還是送了些喜蛋跟家屬院的鄰居們,鄰居們也回了各種各樣的禮,比如有人是生雞蛋,還有紅糖、麥乳精等等,甚至還有家中小孩子穿過的小衣服。

楊秋菊把別人送來的禮品給寧馨說清楚,讓她以後別忘了, 人家家裡有事,一定要給別人回禮。

這就是所謂的人情往來。在這人情味濃厚的年代, 親戚朋友、街旁鄰居經常因為喜事白事互相送禮,禮多人不怪, 這就是國之特色。

不過寧馨知道,等到後世,因為各種原因,街坊鄰居間即使是住在同一層樓, 住在對門,大多會見面不相識。

辦完這些事後, 楊秋菊趁中午吃飯的功夫,跟兒子媳婦說:“玉航,寧馨月子做完了, 我也得走了。你妹妹那裡我也不放心,她也快生了,我得回去看看。”

她提的理由無法讓寧馨和卓玉航拒絕或挽留。

卓玉航問:“媽,您打算哪天走,好好收拾收拾,我送您去車站。”

寧馨:“媽,要不是玉婷快生了,您真應該在這裡多住段時間。這次多虧您能來照顧我和曉悅,真是太麻煩您了。以後您有空,一定要來住些日子。”

楊秋菊想不想住不說,但她聽到兒媳婦讓她過來住非常高興。

其實二兒媳也同意楊秋菊去城裡住,只不過她覺得住在城裡只能白吃飯,就不去給兒子兒媳添麻煩,才一直沒去。

同樣,楊秋菊認為,只要她能動彈,就不會常住玉航家,因為玉航一家都靠玉航那點工資過活,她不想給兒子增加負擔。萬一他們過兩年再生一個倆的孩子,等孩子們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緊巴。

“那得等以後再說。等我動不了了,就得靠你們給我養老。”楊秋菊很明白這點,一直指望兒子養老。

“那是肯定的。”卓玉航和寧馨同時點頭。

楊秋菊一心掛念快生的閨女,在兒子家就呆不住了,提出要走之後,就收拾她要帶走的東西,包括她自己穿的衣服,還有寧馨讓她帶給玉婷孩子的花布等。就連家裡的麥乳精和罐頭啥的,寧馨都給婆婆收拾出來,讓她帶回去,不管是自己吃還是送人都好。

楊秋菊說:“這些東西多稀罕,你們自個留著吃。就跟這麥乳精似的,等曉悅大點,你就能泡給她喝。”

像楊秋菊這輩人,一般有好東西都不捨得自己吃。有了好吃食不是省給兒女,就是留給孫輩。

寧馨只能忽悠婆婆:“媽,這東西放時間長了就會過期,到時孩子喝了不好。趁現在沒過期,您帶回去喝了,省得浪費。”

“瞎說,這玩意幹索索的,還能放壞了?”楊秋菊哪裡知道麥乳精有保質期。她是知道有的吃食過夜會放壞,比如夏天時做的菜,可那是夏天,天太熱才壞的。這麥乳精是幹的,還放在瓶子裡,也能壞了?

寧馨:“反正放時間長了不好,您還是帶著吧,您要是不喝,給玉婷喝也行。”

一提閨女,楊秋菊不反對帶著了。玉婷可是快生了,帶回去給她補補也行。

主要是楊秋菊看三兒子和兒媳日子過得還不錯,看著也不稀罕麥乳精,才答應帶著。要是兒媳婦不捨得,也不能讓她帶回去給玉婷喝。一般老人家都有劫富濟貧的心理,看到哪個孩子過得好,希望過得好的能幫襯過得不好的兒女。

但是楊秋菊免不了嘮叨幾句:“寧馨,過日子要知道節省,還要會算計,你們現在有了曉悅,得知道攢錢了,不能把每月的津貼都花光……”

寧馨好脾氣地聽婆婆嘮叨。她知道,很多像婆婆這樣的老人,都覺得過日子是省出來的。他們為了給兒子攢錢娶媳婦,省吃儉用一輩子,給兒子們蓋房娶媳婦。

可寧馨不這樣認為,祖輩給兒孫留下的基業再多,兒孫不爭氣,也有敗光家産的一天;還不如教給他們自立自強,支援孩子多讀書,學技能,讓他們有學到文化或一技之長,以後憑借自己的能耐立足於社會。

寧馨即便是觀念跟婆婆不同,也不會當面反駁婆婆。日子過得怎麼樣,她自己心裡有數就行。何況婆婆在他們家住不了幾天,嘮叨就嘮叨吧。

楊秋菊走這天,卓玉航把大包小包的親媽送上火車。楊秋菊帶著一堆東西來,又帶著一堆東西回去了。因為卓玉航和寧馨不可能讓她空手走。

楊秋菊走了沒幾天,舒懷敏攢了幾天假期,趁著週末休息時來到寧馨這邊。跟她一起來的還有好奇的寧逸。

這次舒懷敏過來沒有讓卓玉航接他們,因為上次她過來時,已經打聽好坐車路線。她帶兒子坐車到部隊附近的鄉鎮上,然後步行去部隊。路上恰好遇到去鎮上買東西的家屬,舒懷敏母子跟人家一起回來的。

因為舒懷敏在部隊呆了兩天,有些人知道她。即使不知道她,但是知道卓玉航和寧馨的卻不少。有人知道他們母子到部隊家屬院找卓玉航和寧馨,主動帶他們回去。

寧逸大老遠就聽到部隊傳出的響亮口號聲,很想去觀望部隊是怎麼訓練的。可惜舒懷敏沒讓他去,因為她知道這裡很多地方是禁區,普通人不能隨便亂走,不然抓到要被關起來。

為了不給女兒女婿添麻煩,舒懷敏警告兒子:“不能到處亂走,等你姐夫回來,想去哪裡,讓他帶你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