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大清早玄淩的旨意便下來了,由敬事房的總領內監徐進良傳旨,敕封眉莊為從三品婕妤,與甄嬛比肩,又賞賜了一堆金珠古玩、綢緞衣裳等稀奇玩意。

其實也能看出來劉畚的不上心,他只是隔幾日或有傳召才會去玉潤堂,每次不過裝模作樣的說些空話,再就是送些安胎藥過去。眉莊故意問他自己覺得肚痛發涼,他也用著模稜兩可的話搪塞了過去。

這些都被作為笑話,在眉莊每日來宜芙館悄悄讓溫實初請脈的時候傳進了甄嬛的耳中。說實話,這也看出華妃和曹容華選人上有些拙劣了。若是像江家兄弟或溫實初這樣的聖手,只怕甄嬛的計策也不能這般順利進行。

不過眉莊果然盛寵,只略在皇帝面前提了一提,兩抬小轎就立即把淳常在和慎嬪從紫奧城接來送進了太平宮陪伴眉莊安胎。慎嬪就住在玉潤堂偏殿,淳常在則留在宜芙館。

素來無隆寵的妃嬪是不能伴駕太平宮避暑的,何況淳常在的位分又低,怕是已經羨煞留在紫奧城那班妃嬪了。果然淳常在一到,就對她笑說:“史美人知道後氣得鼻子都歪了,可惜了她那麼美的鼻子。”

六月十九是溫儀的生辰,天氣有些熱,宴席便開在了扶荔殿。扶荔殿修建得極早,原本是先朝昭康太後晚年在太平宮頤養的一所小園子,殿宇皆用白螺石甃成,四畔雕鏤闌檻,玲瓏瑩徹。因為臨湖不遠,還能清楚聽見絲竹管絃樂聲從翻月湖的水閣上傳來,聲音清亮悠遠又少了嘈雜之聲。

正中擺金龍大宴桌,面北朝南,帝後並肩而坐。皇後身著紺色蒂衣、雙佩小綬,眉目端然的坐在皇帝身邊,一如既往的保持著恰到好處的微笑。

地平下自北而南,東西相對分別放近支親貴、命婦和妃嬪的宴桌。宮規嚴謹,親貴男子非重大節慶宴會不得與妃嬪見面同聚。今日溫儀生辰設的是家宴,自然也就不拘禮了。

帝後的左手下是親貴與女眷命婦的座位。一列而下四張紫檀木大桌分別是岐山王玄洵夫婦、汝南王玄濟夫婦、清河王玄清和平陽王玄汾。

岐山王玄洵一看就是養尊處優慣了的,他好色的名聲也是眾所周知的,那王妃年輕美貌,只怕都可以做他的女兒了。當然,玄淩治下,這未嘗不是一種生存手段。

汝南王玄濟的王妃是慎陽侯的女兒賀氏,汝南王雖然長得虎背熊腰,脾氣暴躁,但對王妃卻是百依百順,俗稱“妻管嚴”,其實羨煞了不知多少京中貴婦。席間皇帝對汝南王夫婦極是親厚籠絡,知道是因為西南戰事吃緊,近支親族中能夠在徵戰上倚重的只有這位汝南王。

話雖如此,只怕戰事一了,這位汝南王的下場恐怕不會比慕容家好到哪裡去。

清河王玄清和平陽王玄汾都尚未成親,所以都沒有攜眷。清河王玄清的位子空著,直到開席也不見人來,皇帝只是笑語:“這個六弟不知道又見了什麼新鮮玩意兒不肯挪步了。”平陽王玄汾才十四歲,是個初初長成的少年,劍眉朗目,英氣勃勃。

玄清暫且未來,讓甄嬛稍稍放心,她如今有著身孕,怕是不能跳什麼驚鴻舞了,只是不知道曹琴默那裡還會出什麼么蛾子。

右邊第一席坐著甄嬛和已經晉了婕妤的眉莊、曹琴默。今日的宴席不僅是慶賀溫儀帝姬周歲的生辰,也是眉莊有孕的賀席,而甄嬛有孕在身,菜式與眾妃嬪不同,遂也同在此席。連位分遠在她們之上的端妃和愨妃也只能屈居在第二席,華妃和敬妃共坐第三席,第四席才是慎嬪和淳常在的位子。她們位份不高,倒也自在許多。

眉莊礙於今日本應是溫儀帝姬生辰,並未穿得太過華麗,裝束上比曹婕妤略減一分,只在舉杯提箸見露出皓腕上一對翡翠香珠的鐲子,瑩潤通透,是太後聽聞眉莊有喜後專程遣人送來的。

端妃是在臨開席的時候才進來的,先是告了罪,然後便將自己的陪嫁——一個金絲八寶攢珠項圈並金鎖送給了溫儀帝姬。甄嬛冷眼觀著,以端妃之心性,大約已經猜出了曹婕妤的下場了。她是一生無法有孕的,只怕此刻便已惦記起溫儀帝姬了。

思及幾次短短的照面,端妃對她的態度,或許老早就將她作為複仇的助力之一。甄嬛甚至有些慶幸,至少端妃沒有把她當做敵人。

甄嬛這一席都只飲酸梅湯,加之有風輪取涼,並不熱。倒是玄淩暢快飲酒,有幾分醉意,遂命宮女捧上井水裡新湃的各色鮮果解酒。

一時曹婕妤盈盈淺笑道:“今日的歌舞雖然隆重,只是未免太刻板了些。本是家宴,在座的又都是親眷,不如想些輕松的玩意來可好?”

玄淩道:“今日你是正主兒,你有什麼主意說來聽聽。”

“臣妾想宮中姊妹們侍奉聖駕必然都身有所長,不如寫了這些長處在紙上抓鬮,誰抓到了什麼便當眾表演以娛嘉賓,皇上以為如何?”

玄淩頷首道:“這個主意倒新鮮。就按你說的來。”

筵席正酣,絲竹聲樂也聽得膩了,見曹婕妤提了這個主意,都覺得有趣,躍躍欲試。宮中妃嬪向來為爭寵出盡百寶,爭奇鬥豔。如今見有此一舉,又是在帝後親貴面前爭臉的事,都是存了十分爭豔的心思。

獨甄嬛含笑不語,一面鄙視曹琴默的無聊,一面又隱隱好奇,沒了驚鴻舞,曹婕妤會想出怎樣的法子。

最先抽到的自然是皇後,左右雙手各寫一個“壽”字。皇後書法精湛本是後宮一絕,更不用說是雙手同書。兩個“壽”字一出,眾人皆是交口稱贊。

餘者,除端妃體弱早已回去休息外,敬妃填了一闋詞,慎嬪畫了一幅丹青“觀音送子”,淳常在高歌一曲《鳳囚凰》,俱是各顯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