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海軍已成體系,裝備的戰艦種類繁多,效能也領先於全世界。

而且為了適應不同的作戰需求,大唐海軍還把所有戰船按其用途分為若干類。

據中國十典之一的《通典》記載,大唐海軍的作戰船隻主要分為樓船、艨艟、鬥艦、走舸、遊艇與海鶻六類。

而這其中,艨艟、走舸與遊艇皆屬於體型小,速度快的內河船隻,不利於遠海航行。

樓船、鬥艦與海鶻同樣有所欠缺,雖相較而言已然足以劈波斬浪,但遠行千里也需再做改進。

比如樓船,早在西漢便有樓船將軍,到了隋初更是繁盛一時。

資治通鑑有云:“楊素在永安,造大艦,名曰‘五牙’。

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

次曰‘黃龍’,置兵百人。

自餘平乘、舴艋各有等差。”

此五牙大船便樓船。

大唐宰相杜佑在《通典》中亦有云:“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

忽遇暴風,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成形勢。”

由此可見大唐樓船的強大,但在海上航行卻任由不足。

而鬥艦,《通典》有云:“鬥艦,船上設女牆,可高三尺,牆下開掣棹孔,船內五尺又建棚,與女牆齊,棚上又建女牆,重列戰敵,上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此戰船也。”

足以見得鬥艦亦是大唐海軍主力艦隻,海軍將士以階梯式迎敵,划船者則隱蔽於船內,透過棹孔划船,比之樓船更為適合遠海航行。

不過在這二者之上,還有一名為海鶻的戰船。

據《通典》記載:“海鶻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鶻之狀。

舷下左右置浮版,形如鶻翅翼,以助其船,雖風濤漲天,免有傾側。

覆背上左右張生牛皮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戰船也。”

僅憑“雖風濤漲天,免有傾側”便可知,海鶻雖在噸位上不及樓船與鬥艦,但其獨特設計帶來的穩定性,方才是大唐海軍遠航千里的不二神器。

其船上所配備的浮板彷彿平衡裝置,可使其在遇上大風大浪時保持平穩。

即使在海上遇見惡劣天氣,有此裝置也可增強艦船的抗風浪性,使之不會像樓船那般被海浪拍碎。

至於後世影視劇中頻頻露面的樓船,看看就好不必當真。

若真有人敢以樓船出海,無需所謂的海族動手,一道細小的浪花便足以使其沉沒。

畢竟直到鄭和下西洋之時,使用的也極有可能是平底船。

不過能讓平底船乘風破浪,踏遍黃沙海洋,海鶻也可算是鎮國神器了!

此時,李昊便意氣風發的負手站在一艘海鶻船頭,頗有幾分揮斥方遒的暢快感。

眼前數百船隻往來穿梭,這萬國來朝的盛況,無愧於世界中心的稱號。

“大王,這便是當初從海族手裡僥倖逃回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