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後幫忙,說明皇後就說好的,如果皇後不幫,那這樣一個能幹擾皇上行為的女人,不會比趙瑾等人省多少油,就是國家的不幸了。

王嶽相通之後問道:“就是那位狀元郎王華的兒子,聽說小時候傻裡傻氣格竹子的那個?”

李陽東道:“就是他,不是傻裡傻氣,是非常人,怎能與眾人同。”

王嶽點頭:“是他啊,那確實可惜。”

心學的擁躉,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一生俯首拜陽明”。

這是一個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說過的一句話。

這句話贊美敬重的人,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

心學的完善者和發揚者。

而他的門徒,可不止一個日本人,心學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大的,許多軍事家政治家都是王守仁心學的門徒,其中包括曾國藩,孫中山,毛,蔣……

太多了。

為什麼舉例日本人的話,因此可以說明心學的影響不僅僅是對中國,包括整個亞洲文化,都有著深刻的,積極的意義。

王守仁他是個偉人的人,是個聖人。

能被稱為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的人很多,但是能被稱為聖人的,千古以來,也就那麼幾個。

王守仁就算一個。

要說王守仁的神聖和偉大,還得從心學說起,什麼是心學?

孔子之後,儒家分為六派,李斯代表的小康派,孟子代表的大同派,董仲舒代表的天人感應派,孟子荀子和告子代表的心性派,荀子代表的考證派,司馬遷代表的記篡派。

其中兩派發揚光大,一個是天人感應派,在兩漢時期威風八面,一個是心性派,在宋的時候發展為理學。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告子則說,人性可善可惡。

理學家則說,孟子說得對,荀子說的也對,告子就是給我們提個醒,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心,“存天理去人慾”。

心學,就是理學的分支,是和理學對立的學派。

王安石在宋真宗的全力支援下進行變法,儒家的保守派群起而攻之,王安石將他們統統從中央驅趕到了洛陽,正是到了這裡,以程頤為代表的洛陽知識分子沒有政事困擾,專心致志的做思想,就興起了理學。

但是理學在這時候只是學術界的一種思想,知識分子之間找知己,交流用的,所以還沒那麼大的力量。

到了本朝可就不得了了。

理學有個大家,叫做朱熹,程頤的接班人,太祖很喜歡朱先生的姓氏,所以攀了親戚,就把程朱理學作為科考必考題目,朱老師註解過的四書五經,就是科舉考試的正確答案,任何思想,一旦成為官方考試必考思想,那影響的就不是幾個人,是整個社會。

而眾所周知,存天理去人慾的理學思想是不科學,違揹人性的。

存天理去人慾最違揹人性的地方有兩個,是可恥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