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七個大夫中,有個叫張景瑜的,本來小時候讀書很好,是打算科舉的,不過父親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得風寒去世了。

過了兩年,他的二弟,又得風寒,又去世了。

又過了一年,他的小妹,全身浮腫,大夫說是風寒,用瞭解表利尿的藥,最後脫大了,亡陽死了。

而他家裡,本來就這幾口人,幾年之間,就只剩下了他母親和他兩個人。

這時候不由得讓人懷疑,他們家附近住了個只會看風寒的庸醫。

不過這時候他還沒有走上學醫的道路,是過了半年,他成婚兩年的妻子,突然腹痛難忍,又被庸醫治死了。

從此後張景瑜才走上了行醫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他要和病魔搶人命,替親人報仇,再有他只剩一個老母親了,不能再失去母親,起碼不能在母親生病的時候束手無策——只能依靠別人,而依靠別人其實就是聽天由命,這種滋味太不好受了。

所以生活的悲劇和苦難沒有壓垮張大夫,為了孝道,秉著一顆憐憫的救世之心,張大夫決定自己做個好大夫,救死扶傷,不再讓別的家庭和他家一樣,承受這些的死別痛苦。

而醫道,往往都是孝道和憐憫之心來的,著傷寒論的張仲景,也正是因為家人都得瘟疫死了,所以他要寫本書,讓後世人都不用跟他一樣。

這也是李昭喜歡儒醫的原因,他們多數都是因為經歷了痛苦,不想別人痛苦才學醫的,不是為了賺錢,而且學的也系統。

這七個人中,這個張景瑜醫術最高明。

楊厚照道:“他說朕可能有些虛,但是不確定,讓朕找一個叫做李時珍的人來看病,說李時珍醫術最高明,朕上哪去找李時珍去呀?李時珍是誰呀?”

李時珍,湖北人,父親李言聞是個名醫,曾任太醫院院例,但是因為民間對醫生不重視,醫生過的非常清苦,所以李言聞心疼兒子,就不讓兒子學醫,李時珍十四歲中了秀才,但是並不熱衷科舉,對醫術很感興趣,後來就開始跟著李言聞學醫了。

李昭當然知道這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是他老人家現在還很年輕,醫術有成就了嗎?

中醫博大精深,一般的大夫不到三十四十都沒有成就,李昭知道最年輕的是一個後世名醫,姓李,對診脈特別厲害,二十四歲成名,別人她還真沒聽說年紀輕輕就特別有名的。

就是這位張景瑜,現在也都三十二了,可他自己也知道,他的醫術還沒到可以幫皇上排憂解難的地步,李時珍只能是更年輕。

李昭問楊厚照:“要找嗎?臣妾說不定能把人找到。”

楊厚照一愣:“你認識啊?”

李昭:“……”

她不該認識的。。

李昭笑道:“既然是別人推薦的,肯定很有名氣,多打聽一下不就找到了嗎?”

因為給楊厚照看病的時候,李昭也在讓別的大夫看身體,所以她不在場,那個張景瑜說了,李時珍常年鑽山,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好找。

不過楊厚照看著李昭在一旁笑著的樣子,覺得自己什麼困難都能克服,別說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李時珍,就是有人說張三豐活著,他都要去找,要給他的女人一個孩子,一個就好,免得母後總罵人。

楊厚照要坐起來:“阿昭,你讓張永來,朕吩咐下去,一定要把這個李時珍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