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爾特和陳渤的對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雙方經過一些交鋒與讓步之後總算達成了一致。

ar董事會同意螞蟻搜尋收購vsi和雷曼兄弟合計34的股份以達到控股的目的,並且在董事會新增兩個席位,由康斯坦丁和霍夫曼共同加入進來擔任獨立董事,但是隻有監督與建議的許可權,仍舊保持ar公司原有的運營機制,不能幹涉內部事務。

總部仍舊設立在英國劍橋,矽谷的分公司將會搬遷至蟻城中來,還能間接節省不少的成本開支。

既然從收購下降一個檔次變成了投資行為,那麼也不可能就純粹的只掏錢不幹事。

螞蟻搜尋和ar聯合成立新的專案團隊,用來研發適應未來移動電子産品市場的新型架構,取名為arx。首要的工作就是為麥動隨身聽研發新一代的晶片指令集,以更高效、更節能為標準。

這是一次直接參與産品設計的試水,不同於以往只負責設計産品架構的指令集,這屬於半加工。授權出去之後,由各大半導體廠商在此平臺上重新加入自身技術,才最終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晶片。

ar是半導體製造的上游廠商,已經很久沒有接觸下游的設計環節,而且電子裝置的變遷已經是日新月異。

摩爾定律中: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效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科技進步的速度。

回顧幾乎電子産品的更新疊代,就不能發現這一現象,尤其是與生活相關的手機製造。每年都會有新機皇,iphone問世之後更是每年發布新産品,而且每一款都會翻著跟頭的提升效能。

這也是給ar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未來不僅是屬於網際網路的還應該屬於物聯網。

陳渤計劃中的螞蟻搜尋不僅要在雲端服務實現全球戰略佈局,更要將觸角延伸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業態中,那麼一款適應未來移動市場的核心部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在徵得董事會同意之前,螞蟻搜尋就已經和另外兩家大股東達成了協議,以前一日的收盤價溢位47的價格最終敲定了34的股份,總共也花費了10億美金。

雖然這筆費用可不小,但是有微軟達成和解支付的16億美金鉅款,足夠應付。收購sun公司雖然還沒完成最後的手續,但是有甲骨文在那也不用操心,已經提交了5億美金的保證金,到時候再支付5億也不是難事。

現在也用不著中間的財務顧問提供融資服務,現金對螞蟻搜尋來說是事兒嗎?起碼收購這種中小型的公司是毫不費力的。

這些事情當然都是在暗中操作,直到ar在兩個證券交易所相繼停牌長達半個月的時間才被發現有端倪,但資本熱錢也只能抱頭嘆息,藏得也太嚴實了,沒趕上這波賺快錢的好機會。

當他們所有人都紛紛猜測是哪家科技巨頭出手的時候,再複盤時官方貼出的通告卻是螞蟻搜尋控股ar,成為最大的股東。

靠!又是螞蟻搜尋,真是嗶了狗!

剛在美國一買一賣,分分鐘賺足了眼球,接著又繞到it圈的後方一刀子捅進了半導體廠商的上游核心區。雖然不至於扼住他們的喉嚨那麼恐怖,但以後這些大佬們總要看ar臉色行事的,畢竟論知識産權與專利,誰都難以逃出這家不起眼公司的授權。

霍夫曼扭著肥胖的身軀借用劍橋大學的多媒體會議廳,向所有it人正式宣佈入主ar,並且大談關於雲概念和物聯網的未來,一番雲裡霧裡雖然聽起來非常生僻,但越是神秘越顯得你牛逼。

最先釋放利好訊號的自然是全球的科技股聞風上揚,一片飄紅。其中網際網路概念股的漲幅更大,相比於網際網路泡沫被擠破前的盲目,現在的網際網路發展的道路更加清晰化。

盡管螞蟻搜尋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已經慢慢的和雅虎拉近了距離,基本呈現出持平的狀態,但所受到的關注不可謂不高,上市的呼聲是一浪高過一浪。

甚至還有人詛咒起了微軟,本來螞蟻就沒做好上市打算,你一百億鉅款甩過去,本就不缺錢的螞蟻這下可就更不著急了,這讓資本的大斧饑渴難耐啊。

盡管陳渤並沒有出鏡,但依然被記者捕捉到了他的身影,只是這回是換成了體育記者罷了。

腳下癢癢的他躲到了切爾西的科巴姆訓練基地,阿布就是個業餘球迷,也不可能拼著一把老骨頭陪他玩,那多有損他老闆的權威,但是這裡的球員可都是世界頂級的啊。

魔獸德羅巴,肌肉鐵腰馬克萊萊,小飛俠羅本,還有中場大腦蘭帕德,後防中堅特裡。再加上主教練狂人穆裡尼奧,這陣容已經具備了一切冠軍相。

雖然他沒有自大到可以吊打一流球星的地步,但也忍不住換上球鞋趁著訓練的空檔下場踢兩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