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在國內會慢慢的常規化,現在很多人都是老闆思維,喜歡抓權不放。陳渤是想放權,但是沒有合適的人才可以放。

王昌田就是另一個掌舵人了,既是欣賞他的能力,同時也覬覦他的光線傳媒。

陳渤約了老王和李萍兩口子吃飯,席上一口一個嫂子叫得老王都快起膩了,哄得那叫一個開心啊。

正事也不是沒有,李萍倒是口頭表示同意把光線傳媒併入到星河娛樂集團裡來,還有些細節值得商榷的。

星河娛樂看著架子大,但投資多,盈利少。畢竟這才開始也就一年的時間,娛樂産業的資金回籠速度本就沒那麼快。

經紀公司一年的純利現在也就幾百萬左右,陳渤都沒興趣讓上繳分紅。先留在賬上吧,反正都不缺這點錢,以後也有其他用處。

影視傳媒公司倒也賺了一千多萬,隨著金粉世家的開拍,風雲的立項,這可是都得往裡砸錢的。

星河影業就不說了,就兩部電影産出,還都沒上映。已經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就看能不能拿獎了。只要有個小獎,交給頂峰娛樂來進行海外發行的話回本就會容易得多。

管滸的還沒剪完,後期製作再加送審的時間,只能去參加下半年的夏威夷電影節和金馬獎了。威尼斯電影節更注重拍攝技術,這幾部片子沒一個符合條件的,就算要參加電影節也得對症下藥的。

路川緊接著也遞上來一部劇本,。作為他的處女作,陳渤也批準立項,投資預算700。

這三部電影都是偏文藝的電影,缺乏商業元素,要想開啟知名度最好的捷徑就是去刷獎。

一分錢都還沒收回來,淨投入進去都有2000多萬了,宣發還得再掏錢,不做宣傳就敢直接上映的話那跟作死有什麼區別?

星河音樂還要投資海蝶唱片,盤算下來,追加2億的資金都不一定夠。

所以分歧就出在這裡了,光線合併進來之後幹什麼?沒有現金流大家都喝風嗎?

光線傳媒目前純利是2000萬,但估值可不是按照利潤來算的,要計算品牌價值,影響力還有淨資産。

除了之前的娛樂現場,音樂風雲榜和網路天下三檔節目之外,一月份有增開了四檔、、、。

這下直接覆蓋全國4億人次的觀眾,還在計劃建設港島分部。

發展的速度一點都不比星河遜色,除了不能和觀眾有效互動之外,這種規模比網際網路的影響還要大,要是哪個明星敢得罪老王,一句壞話就能讓你這輩子都遠離這個圈子。

這麼有影響力的傳媒公司,估值自然不會低。

陳渤增加註資3億人民幣到星河娛樂,用於以後各項事業的發展。光線傳媒估值1.5億併入星河娛樂,其中老王持有16,李萍持股14,夫妻二人共佔據星河娛樂30的股份。

這錢賺得快,花得也快,年前套現所得11億人民幣,現在僅剩下3億。

以後星河娛樂就不能光靠自己砸錢,星文那10是幹股,怎麼動也動不到那個。以後再缺錢要麼就是公司名義找陳渤私人借,要麼就勒緊褲腰過日子吧。

一個人的公司跟股份公司畢竟是有區別的,就像陳渤當時換來騰迅的股份,就以個人名義借款給公司,而不是直接注資。

一家股東注資,其他股東如果不跟進,那就會被稀釋股份,如果跟進又沒錢投就會出現兩難局面。

同樣的道理,陳渤是選擇控股海蝶而不是全資收購,五個創始人都持有股份,收購之後他們就成打工的了,誰還願意賣力幹活,肯定心不在焉的。

不妨就只控股,佔大頭,借機生個蛋,這是雙贏的最好選擇。

年假一過,走完各種手續,陳渤就緊接著召開公司會議,各子公司、工作室的負責人都必須得參加。

海蝶唱片已經同意了注資控股協議,5000萬人民幣注資到新加坡海蝶唱片公司,連同詞曲版權公司大石一併控股55。

畢石的工作效率還是蠻高的,帶來了第一份禮物。為星河音樂簽下第一位女歌手,韓虹,這絕對是重量級的歌手了,不管是體重還是實力都是如此。

這也是他透過私人交情從京文唱片那裡虎口奪食而來,她隸屬與文工團,關系還在部隊。但是發唱片,接商演什麼的都由星河來代理,算不上是全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