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知老師說的三大憾事,是哪三大憾事?作為弟子,若是我能幫助完成的,必定不讓老師死後也有著遺憾!”

房玄齡適時開口詢問道。

他們這一小群人走在最前面,走走說說,說說停停,倒也算是愜意,無人過來打擾。

在場的,有王瓊,房玄齡,楊軒,李治,秦懷玉,共五人,略微前面兩步的,是一個作法的老道士,手持招魂幡,一路上也是隻唸經,對於身後眾人的話語,卻是充耳不聞。

所以老道士可以忽略,秦懷玉此時的身份還夠不到這個檯面,楊軒不愛管事,李治來問,合適是合適,但輩分太小,卻是有著越禮之嫌。

所以像這種問話之事,房玄齡正好是合適的人選。

他既是弟子,又是欽差,閱歷也足夠,說話做人,都能夠辦得滴水不漏。

既不會失禮,也不會讓己方受到被動。

所以眾人也樂得房玄齡作為代表,和這樣的老狐狸說話,人一老,說話做事就不爽利,話中意思也是九轉十八彎。

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這老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像這種扯皮,卻是正好房玄齡來做。

“唉。”

還沒說話,王瓊就率先深深的嘆了一口氣,為接下來的話語做鋪墊,憾事憾事,自然是心中的最大遺憾之事。

“通弟曾言,第一件憾事,當屬年老體衰,歷經了三朝,卻沒有在第四朝做出任何貢獻,有愧大唐一直以來的恩賜之恩啊。”

王通曆經南梁,南陳,大隋,三朝,都有著具體任職,這樣的經歷,不可謂不傳奇。

但在到了大唐後,卻是一改往日勤懇的作風卻是做起了教書匠,每日研習儒家經典書籍。

大唐立國至今已有二十五載,說是因年老體衰之言,他們都只是心中笑笑不說話。

但那個時候,有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幾人也沒有多說,但目光卻是緩和了不少,這話是有著親近朝廷之意了。

無論以前是什麼態度,這個時候能被王瓊以憾事之一說出來,起碼是代表了王家的態度。

這第一件,不僅是王通的憾事,也是整個王家的憾事。

大唐自立國至今,對於世家門閥勢力都是抱著一種能削就削,不能削,那就強行壓著,不用你的態度。

起碼不大用。

這是從魏晉以來的歷史中汲取到的教訓,世家和門閥之亂,遠比所謂的農民起義。

這是後世也就是現在的大唐皇帝必須戒備的,所以大唐初期,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不管地方上的官員任職。

畢竟這個時代的世家子還是官員備選的主流,而是從朝堂上看,世家子立足於朝堂上的高官,非常稀少。

大部分都是勳貴集團的人員。

如房杜,長孫無忌,侯君集等人,其實都是出自於勳貴集團,代表著北方的勢力。

當然,這些人中,沒一個說是出自於門閥之家,這也是李淵和李世民等人敢大用的原因。

世家,類似於以禮儀詩書傳家,掌控著文道,而門閥,便是將門傳承,掌控著武道。

如隋朝的宇文閥,獨孤閥,包括當時不太顯眼的隴西李閥。

世家掌控朝堂,門閥掌控軍隊。

這兩者,就是魏晉以來提煉出來血淋淋的教訓,所以在大唐開始,對這兩者就有著深深的防備。

大開科舉,提拔寒門人才用以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