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鄭善果的這番話,鄭元壽否定的搖了搖頭,道:“李恪壞,就壞在這身具兩朝血脈上,若當朝楊妃,只是個普通出身的女子,李恪此時的處境或許真如你所說,是最適合太子的人選。”

見兒子還是疑惑不解,繼續說著:“你說,若李恪成了太子,未來就是皇帝,那你說,前朝舊臣會甘心嗎?”

“應當不會。”

鄭善果沉思片刻,說著:“不過前朝舊臣即使不甘心,恐怕也無法吧?畢竟李恪,是姓李,不是姓楊啊。”

“那是你還少算了一個楊妃。”

鄭元壽幽幽說著:“楊妃年紀比李二小了有十五歲,等到李恪上位,楊妃肯定還活著。”

“這樣一個前朝的公主,又有前朝的遺老遺少在旁邊鼓動,李恪又確實身具前朝的一半血脈,到時候這大唐,到底是姓李,還是姓楊,這就說不定了。”

“可這也不太可能吧?畢竟李恪當得好好的皇帝,豈願為了一個姓氏,鬧得皇位不穩,國家動盪?”

鄭善果不信的說著。

哪有好好的安穩皇帝不做,為了一個母性,鬧的天下不安定,連自己的位置都有可能不穩的了?

“糊塗!”

鄭元壽見這榆木腦袋般的兒子還沒明白,氣呼呼的說著:“帝王的心理豈能如常人去判斷的?只要有著一絲的可能,李二都不會去冒這個風險的。”

鄭善果訕訕,沒有接話,算是預設了,不過接著說出另一個主要的問題:“那輪來輪去,也不至於直接確定是李治吧,他前面還有嫡親兩個兄長呢。”

說到這裡,又急忙補充了一句:“尤其是濮王李泰。”

他沒有再說其它皇子,在這個立嫡的時代,庶子若想執掌大位,除非是起兵謀反。

不然怎麼也不可能會輪到。

當然,這也有例外,比如說皇帝只有這一個兒子,或者幾個兒子都是庶子。

不過這樣,也是先母憑子貴,母親先坐上皇后的位置,然後再以嫡子的身份繼位。

這種事情,在當朝自然是不可能發生的,現在的皇后長孫皇后有著三個兒子。

帝后又是恩愛,廢后之事不可能會發生。

三子中,李承乾被廢,又有絕育,即使以後被召回,也定是沒有機會了。

但二子李泰,在之前是文武全才,滿朝稱讚,雖然事後聽著因為一些事惹得李二不喜,被派遣回封地。

這個李泰的實力或者名聲,卻是沒有到李承乾那地步的,在他心裡,繼得大位的可能,準確來說,是隻在李恪之後的。

鄭元壽聽到這個問題,神色才一緩,這兒子還不至於傻到再說其他人。

如果是那樣,他對這兒子的安排,就有待考究了,肯定是不再適合做當家人的。

“善果,之前為父和你說李二文治武功時,就說過你看的只是表面,講了其中的一個原因,但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卻是正好解答你這個問題,為父到底為何屬意文治武功,目前看來皆平平的九皇子李治了!”

鄭元壽解釋著:“李二做的那些大事裡面,嚴格來講,其實他只佔據了三分的功勞。”

三分功勞?

鄭善果聽到這個,精神一震,認真的聽著,知道這是父親在給他指點天下局勢了。

經過前兩次被反駁的無體完膚,他也算是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短處了。

目光短淺!

說實話,他很不想承認,但這一切,似乎又是這樣說明的,此刻有著學習的機會,豈會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