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鄭蘋的注意力都被轉移了,雲雁回得意洋洋,當天下午,就溜達著去《東京日報》,給他們遞了個廣告,還拜託往前排點,儘早發出來。

《東京日報》的編輯想看到的那個找米糕的啟事,差點噴出來,“先生,有錢您就這麼花啊?”

旁邊的人一聽,想知道雲雁回又搞什麼么蛾子了,紛紛探頭來看,結果也都差點噴了。

“什麼?尋找童年美食?”

“範氏米糕……這是什麼珍饈美味啊。”

“不就是街邊小吃嗎?這也要登報?”

對於眾位編輯來說,他們報紙還是比較高大上的,登這種無聊的公告,感覺很奇怪。

有人搖著頭道:“雲先生這是在支援咱們呢,您看,先前給人祝壽也登報……”

“就是,說不定這個日後也是大有作用的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時候,最開始那位編輯翻到了後面的尋人啟事,雲雁回在裡面加了些鄭蘋的描述,十分情真意切,叫編輯看了之後,瞬間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他們還不太能理解尋找一種童年美食的情懷,但是,在這個通訊困難、交通不便的時代,誰沒有幾個失聯的親友啊。一開始還有點朦朧的想法,一下子就明晰了。

丟了東西,還能滿城貼告示,丟了聯絡,你能全國貼告示嗎?

可是貼在報紙上可以啊,這也是幾乎每個州府都有人能看到的。這個思路,可比較新奇。一轉眼間,就印證了先前那位編輯的話。

相對於廣告,這種告示是一種比較私人的作用,但是其影響力,要是發揮出來,在這個時代,絕對不亞於商業廣告。

雲雁回現在很少參與《東京日報》的運營了,希望他們自己發展,但是現在他運用《東京日報》的行為,能夠被大家極快發現作用和潛力,也說明他們越來越嫻熟了。

把稿子和錢一交,雲雁回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也不留下一句討論。

……

過了幾日,《東京日報》果然登出三則啟事,引起眾多熱議。

倒不是內容有多感人,而是很多人都想到自己的親朋好友。若是花上一筆錢,能夠重新聯絡上,很多人還是願意的。

所以,一時之間,本來是雲雁回安慰他孃的行為,很多人開始盯著結果,還寫信給《東京日報》,請他們跟蹤報道,確認登報尋人這種方式是否有效。

《東京日報》的編輯們哭笑不得,那啟事是按廣告登的,又不是新聞,他們還要追蹤結果啊?

不過隨著反響越來越多,他們又察覺到了其作用,自然是會派記者跟這條新聞的。

雲雁回家呢,這一日,迎來了一位陌生的客人。

雲雁回在啟事上留了聯絡地址,眼見一箇中年男子找上來,他在心中想,這是誰,難道是阿孃的同僚?但是他好像對這個人沒有記憶啊。

雲雁回:“你是……?”

此人看到雲雁回,擦擦汗,訥訥道:“請問這是傅雲灃家裡嗎?”

“沒錯,”雲雁回一喜,“您是傅叔的老友?”

對方搖頭,“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