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餘昊在焦急的等待著試鏡的時候,遠在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已經開始兩天了。

這一屆的電影節,讓很多國人都密切關注著,因為這屆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是王家衛。

在整個亞洲的電影都處於青黃不接的斷檔期間當中,王家衛獨自扛起了亞洲電影的大旗。

正所謂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王家衛就是這種狀況,他以熟練的太極技法,完成了對歐洲電影人的致敬。

英國的影評界在票選“20世紀十位最偉大的導演”的時候,將王家衛的名字排在了黑澤明的前面,足可以見王家衛的名聲有多大了。

所以在這場由法國國際電影節協會主辦的電影節當中,聘請了王家衛這個中國人當評委會主席,對國內電影界來說,絕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事情。

只不過電影節才開場兩天,評委會就出現一度失控的場面。這可不是因為王家衛這個主席是中國人的緣故,而是因為大家對電影產生了分歧。

按照大會流程,前期就是評委會觀看送來參賽的電影。這一屆也一樣,在第一天的開幕式結束以後,一眾評委就開始了觀看參賽電影的工作。

作為評委會的評委,在座的無一不是電影界出名人士。每個人都能一針見血的評論某一部電影當中的某一個人物。

因為王家衛的緣故,評委們為了給予他足夠的尊重,所以大家決定先從中國送來的參賽電影開始看。

最開始看的是婁華的《頤和園》,沒錯,這部根本沒有過審的電影,被婁華直接以私人的名義送來參賽了。

不得不承認,《頤和園》拍的確實很精彩,但是也只是精彩,評委們似乎也只是眼前一亮,並沒有要多做評論的意思。

但是等第三天看《迷失北京》的時候,大家就開始討論開了,嗯,準確來說是為了當中小余這個角色產生了質疑。

因為整部電影當中,餘昊所飾演的小余有兩個鏡頭的眼神,特別突出,也正是因為這兩個眼神的鏡頭,讓他們對這部電影產生了質疑。

首先第一個鏡頭是餘昊看到小妹的鏡頭,這個鏡頭是後來刪掉小妹那條支線時候補拍的鏡頭。

第二個鏡頭是整部劇最後結束的時候,餘昊也就是小余將手上的行李遞給了劉蘋果以後,看向劉蘋果背影的那個眼神。

兩個鏡頭,補拍的這個鏡頭給評委們一種驚豔的感覺,他們從這個眼神當中看出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眼神當中透漏的迷茫,同情,失落以及堅定,足可以讓一眾評委們激動。

但是在看到最後一個眼神鏡頭以後,他們才會產生質疑,因為最後一個鏡頭當中的眼神,並沒有表達出評委們想要看到的那種感覺,所以他們現在,在質疑小余這個角色在這部劇前後演技問題。

評委當中更是有人提出,這部劇不是近期所拍出來的,否則前後兩者的差距不可能有這麼大。

按照參賽規則,必須是在大賽開始前十二個月之內的電影,才能獲得參賽的資格,所以要是《迷失北京》真的不符合參賽規則,那麼導演李鈺將受到大會封殺。

那麼以後李鈺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基本上是不可能再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