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閉著眼回味了半天,基本已經確定這是產自黃山的毛峰嫩尖茶了。

荀彧呵呵輕笑了兩聲說道:“文和先生好本事啊,只第一口就喝出了此茶葉的產地,佩服~”

荀彧剛說到佩服,就像是忽然想起了什麼:“哦~我怎麼把這個給忘了!這種喝茶的方法,分明就是從你們將軍府裡傳出來的~呵呵呵,孫將軍好本事啊!現在這種泡茶的方法在世家和文人之中非常流行,可比之前的煮茶之法要方便,也要美味許多啊!”

荀彧所說的煮茶之法,其實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經常喝茶前先要“烤茶”,主要針對餅茶,要烤到有了香氣為止。烤好了,趁熱用紙袋裝起來,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掉。等到茶葉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像細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皮。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就有記載的煮茶法:

煮茶時,水燒至“如魚目微有聲”的一沸時便加入茶未,使茶的香味慢慢融入水中。

二沸時水如湧泉連珠,水面浮起一層“沫餑”,“沫餑”就是茶湯的“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盛出,置於熟盂之中備用。再在茶湯中加入少許鹽,鹽中和了茶湯的苦澀之味,使茶湯口感更加滑潤。

繼續燒煮,當茶水有如騰波鼓浪時,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入釜中,稱為“救沸”、“育華”。

待精華均勻,茶湯便好了。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讓“沫餑”均勻。

其實漢朝人的這種煮茶方法,更像是後世的那種“抹茶”,而並不像孫策前世時所喝的那種茶葉。也是因為孫策喝不慣這個時代的“抹茶”,於是才尋訪名川大山,找到了種植茶葉的茶農,並且發明了這種無限接近於後世“功夫茶”的沖泡方法。而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種喝茶方法,很快就在整個中原的百姓和氏族中流行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賈詡拿著茶杯對荀彧笑道:“嗨~要說我們那個主公小祖宗,一天就喜歡整出來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什麼長腿的傢俱呀,啤酒呀,什麼自助餐八比扣等等...這茶葉也是他閒來無事的時候研究出來的,只是沒想到,還真就流行起來了~哈哈哈哈~”

荀彧抿了口茶,搖搖頭讚道:“孫將軍年少有為,假以時日,必定金鱗化龍,一飛沖天。”

賈詡端著茶杯,用眼角掃了荀彧一眼,隨後假笑道:“哎呀呀,這龍可不是能隨便化的,荀令君謬讚了~”

荀彧不以為然,他放下茶杯說道:“文和先生,不知你知不知道,這新茶雖好,卻也有其明顯的缺點?”

賈詡心道一聲“要來了!”,這才雙手放在膝蓋上,一副聆聽夫子授業的學生姿態道:“願聞其詳。”

荀彧指了指那茶杯中剩餘的清澈茶湯,緩聲說道:“彧也是好茶之人,在初見這種沖泡和炒茶方法時,也是大感新奇。不誇張地說,這種沖泡方法簡單易懂,就是尋常百姓家,也能一品這茶湯的美味。只不過.....”

荀彧又指了指他以前那套煮茶的傢伙事說道:“新的沖泡方法還是稍感簡單粗暴,如此上好的嫩芽茶,一壺開水就那麼衝將下去,也太過沒有儀式感。文和先生再看這舊時煮茶法,是將葉餅的餅茶,烤炙之後搗成粉末,摻和蔥、姜、橘子等調料,再放到鍋裡烹煮。煮出的茶成粥狀,味道醇厚濃郁,一口喝下去,酸甜苦辣一起湧上心頭....這才是人間滋味啊~!”

賈詡微笑不語,知道這荀彧另有所指,只不過拿茶做了個比喻罷了。不過他賈文和是何等人也?肯定不會被荀彧三兩句就打發回去。要跟我論茶是吧?好呀~那我就把我們小祖宗主公的那套理論搬出來,看看你這位有“王佐之才”的荀令君如何應對。

喜歡東漢小霸王請大家收藏:()東漢小霸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