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敦煌副本(第1/2頁)
章節報錯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裡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而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範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遊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遊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
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後大月氏強盛,兼併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佔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於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號稱“控弦之士三十餘萬”。漢武帝繼位後,於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漢代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崑崙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條道路。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羅馬);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漢唐之際,又沿天山北麓開闢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東羅馬帝國)。漢宋之際,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此時,在距離敦煌數十里之外的祁連山腳下,風雪正盛。可就在這人跡罕至的山腳下、風雪中,卻飄來了一陣嘹亮的歌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你唱的這是什麼歌啊?”
“呵呵呵~你有所不知,這首歌正是匈奴民歌~而這歌裡所唱的祁連山,就是咱們身邊那座山!”
西域,祁連山脈腳下,三名裹著厚斗篷牽著駱駝的男子正在風雪中朝著酒泉方向前進。
“嘿我說老曲,這地方的鬼天氣也太冷了吧?你的心態可真好,就這還有心思唱歌?”
走在最後方的一個人出聲說道。他年齡偏輕,但卻是這三人中官職最高者。
那名叫老曲的漢子朗聲一笑,說道:“我老曲常年在這西域一帶行走,早就習慣了這裡的氣候變化!倒是你們,最好不要在這裡大聲說話,很容易犯瘴病。”
後面那個年輕人笑著拍了拍自己的腰間:“呵呵呵~放心,我們有主公讓張神醫專門給調配的‘清心丸’!專門用來剋制瘴病。”
“哈哈哈~主公倒是想得周到!”
三人又走得一陣,中間那個一直沒開口說話的漢子忽然道:“前面就是酒泉縣了吧?也不知道張頭他們到了沒。”
年輕人緊了緊身後的斗篷,答道:“張頭應該已經到了,畢竟他是第一個接到主公命令的。但我們這一隊應該是張頭之後第二名把?嘿嘿~我倒要看看那老驢這次怎麼說!”
原來這三人正是蛛網分佈在西域周圍的密探們。之前張承在得到孫策指示之後,第一時間就向周圍的幾個精英小隊下達了集結的命令,並且他自己也第一時間動身前往酒泉縣。這一次,張承不但親自坐鎮擔任隊長,而且還帶著郝昭這個副隊長。此外,另有四支隊伍從周邊向酒泉縣的方向聚集而來。
眼前這支三人小隊,是之前蛛網安排在隴西的一股暗樁。小隊長就是走在最後的年輕人,此人在蛛網中代號“駱駝”,另兩位成員則是“老曲”和“面癱”。
而這次張承所選擇的集結地點酒泉縣,此刻就安靜的躺在三人面前。
“呼~終於到了!好想念張頭上次帶的啤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