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裴危作為太子妃的堂兄,而太子妃一脈跟太尉楊燮在老一輩當中又有著聯姻的關係。

他們本來應該可以算作是一黨才對,然而,這裴危卻是跳出了兩黨之外,是個地地道道的保皇派。

即他只關心皇權維繫,而不看重世家的利益。這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思想。

而此時朝堂中,則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支援太子,另一派,則支援皇帝的弟弟。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這關皇帝的弟弟什麼事?

原因便是滿朝的官宦都清楚,在如今的皇嗣當中,沒有一個能成器的,找不出一個能有人君之相的人。

而皇帝的弟弟,則恰好是那種在皇帝當初登基之時,差點就能取代皇帝成為人君的人。

可想而知,當世家們都知道,自己將來可能要侍奉一個傻子時,他們內心的想法。

甚至就連太子妃的親生父親,那都差點是要成為皇帝弟弟的人,為何,因為太子妃的親生父親不止一個女兒。

他是個典型的投機派,兩邊都下注了,而且不管誰輸誰贏,他都不吃虧。

可問題是,皇帝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皇帝必然要逼著他做出選擇,至少也得給出一份投名狀。

但假若是直接逼迫他,反倒有可能讓對方立刻投向自己的弟弟齊王,現如今,皇帝便正要借自己王叔,樂安王的勢,好讓太子妃的親生父親,當朝司空把注加在自己兒子身上。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辦法,皇帝倒是不妨直接逼死自己弟弟,隨便找個由頭就好了。

但此時的弟弟齊王,卻偏偏是那種恪守君臣之道、賞罰分明、宅心仁厚的人。

至少,你找不出他有任何缺點,而且畢竟是胞弟,父親當年臨死前,就把二人召到床前,說兩人一定要和平相處。

皇帝看得出來,自己這個弟弟,也不一定很想當皇帝,可問題是,他太過於賢能,太過於深得民心了。

放他在這裡,皇帝一萬個不放心。

這就是皇帝為什麼會感慨,沒有一個是對朝廷忠心的原因,當見到太子並不適合當人君,腦子有點愚笨的時候,他們不是想著怎麼扶持太子。

反而是想推舉另外一個人來當皇帝。

推舉他的弟弟。這樣的人,還配做臣子嗎?

不過若是這樣說的話,反倒是他們第五家的問題,因為要說忠心,他們當初就是篡位者。

當初聚集所有世家帶頭篡奪皇位的就是他們,所謂禮崩樂壞,就是從他們開始的。

儒家之所以忽然行不通了,大家都去裸奔,追求個性去了,就是因為他們。

因為儒家的核心思想,忠君沒有了,以後都只能談孝道,也不敢再妄談忠君。

那些還談的人怎麼辦,一刀殺了,不想死的怎麼辦,躲進竹林裡嗑藥、喝酒,研究老莊。

造成今天這個局面,可以說是第五家自找的。

然而即便如此,日子還得照樣過不是,至少,皇位的繼承只會在第五家當中傳下去。

如若再要出現一個新的家族來接管天下,想必其他家族都不會同意。

大家都將預設這種情況,認為第五家是天下共主,若想打破這種平衡,唯一的可能就只有令天下再來一次大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