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笑了幾句,將貫愛做白日夢的小姐妹糊弄過去以後,白芷莎開啟平板電腦,開始繼續和餘葉溝通劇情。

說起來,白芷莎之所以會寫《美食製造商》這麼一本書,還和她的家庭有些關係。

當然,這個家庭原因並不是她家廚道傳家,世代開餐館,與之相反,她家往上數三代都沒有一個有做飯天賦的。

到了她媽這一代,這一點表現的尤其突出.....簡直菜品感人。

這也是放假之後,白芷莎寧願躲在學校,也不願回家的原因所在。

基於飯太難吃這個殘酷的事實,也為了脫離母上大人的荼毒,這學期開學之後,白芷莎就琢磨著自己學習做菜。

可是說著容易行著難,雖然是痛定思痛猶豫再三才做好的決定,可真到了學習的時候.....可就犯了難了。

為了在實踐中體現價值,白芷莎這學期曾特地在學校外面租過一個月的房子,不為別的,就為了磨鍊廚藝。

只是結果很感人,在外面堅持了不到一個星期,白芷莎就把原本兩千五租來的房子,又給人一千五租了出去。

當然學習廚藝成為大師的夢想雖然破滅了,可白芷莎做菜的心卻不死,為了不讓自己努力了幾個月學習的做菜知識浪費。

她就發揮自己的專長,走上了網文創作的道路,創作素材是現成的.....她花了幾個月學習的做菜知識。

所以說,每一個現實中實現不了的夢,總有人能另闢蹊徑的達成目標。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二十幾歲一事無成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個作家。

這話也不是真的在形容二十歲的人是作家,而是在講.....二十幾歲,正是一個人夢碎的年紀。

沒有了文秋雲的打擾,餘葉和白芷莎兩人的溝通頓時變得順遂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很是融洽。

對於《美食製造商》之後的劇情推演和設定,也很快的就形成了完整的框架,對於故事的發展走向也基本抵定了基礎。

像美食文這類寫日常生活的故事,其的發展主線無非就是兩個方向,一個就是主角和顧客的互動,也就是做飯的人和吃飯的人之間的互動。

這種互動精細之下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也就是做菜的過程和吃菜的過程。

在文學創作中,一直就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日常其實才是最難寫的。

因為你寫一些衝突比較強烈的故事,很容易調動讀者的情緒,也更容易讓人產生共情,繼而讓讀者產生共鳴,然後就可以很快沉入到故事裡。

但日常不同,因為他極少產生衝突,更多描繪的反而是生活的瑣碎。

就因為這樣,在日常的描寫中,很容易將這個過程變成流水賬式的創作,這樣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厭煩的情緒,繼而棄書而去。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就是不斷去丟擲新的東西,然後吊住讀者的胃口,讓他有繼續閱讀下去的動力和興趣。

第二個就是讓你的生活描寫更具生活化,更有生活氣息。

當然不管是第一點,還是第二點,這兩點做起來其實都很難,

就說第一點的拋新,你首先要得有新的東西讓你去往出拋,再者你丟擲新的東西還得讓讀者覺得生動有趣,而不是一味的在堆積設定。

這中間的分寸很難把握,若非天賦異稟,就需要日復一日的去累積。

至於第二點所說的生活氣息,這一點考量的其實還是一個積累的問題,是你人生閱歷和見識的積累,只有你有足夠的存量,你才能讓你的文字變得富有生命生活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