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經濟還不是很發達。

這時候當兵的、政府的工作人員吃的“國家糧”,都是靠農民上交的,被稱之為“公糧”。

有時候稻穀產量低,其它收成也不理想,家家戶戶都發愁,免不了埋怨幾句辛辛苦苦的勞作,又要上交了,真是累死累活像頭牛呢!

而為了減輕村民的負擔,便改成了一年徵收兩次。

每年七月份,村民便要上交當年上半年的公糧,次年一月份就得上交前一年下半年的公糧。

由於收成不一,而且有些人也開始沒種田,跑出去外面打工。

因此,有糧食的上交糧食,沒糧食的就折價成人民幣。

最初,每家每戶都是按一畝地多少來衡量交多少公糧的。

後來,便改成以每家有多少人口來決定交公糧的斤數。

也就是每家的人口越多,分的地也多,上交的公糧自然也相對多一點。

這一天大早,艾成便來到了村公社上交公糧。

村長見到他時,很是驚訝。

“老艾,你不是說暫時沒錢交公糧嗎?”

秦盛國看著面前的艾成,溫和一笑:“若真有困難,遲點也沒關係。”

“讓村長見笑了。”

艾成尷尬一笑,壓低了聲音:“前些天玥寶在深山找到一顆人參,託人賣了一些錢,剛好夠還公糧,所以便來還了!”

“哦,原來是這樣啊!”

秦盛國會意地點了點頭:“那就隨你吧!你去拿個本子登記一下。”

“好的,麻煩村長了。”

“應該的!”

秦盛國拿了本子作了登記,又把事情交給了其它幹事。

艾成上交了公糧,心裡也鬆了一口氣,感覺御掉了一塊大石頭。

“老艾,你可真有福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