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嗎?”

“不是很疼。”

“描述一下現在是什麼感覺。”

“有點,鈍鈍的感覺,好像有人在壓著我,但不是很痛,也不是很明顯。”

“隔著繃帶,肯定是不明顯的。”師霽松開手,“恢複得不錯,神經發育得還行。不過,不可能完全恢複到沒有受傷以前的水平。”

“下一階段是不是該調整神經生長因子的用量?”劉醫生在旁問,他們自然地從李小姐床邊移開,攝影師分成兩個小組,一個攝影師跟著醫生走開,一個留下來對患者家屬進行簡短的採訪,“這段時間心情怎麼樣?”

“很平靜,非常相信醫生。”

“有沒有擔心做出來的效果?”

“不管怎麼樣,只要能成活,出來肯定是比從前好的,所以沒有擔心。就是很期待拆下繃帶的那天。”

“是不是覺得很難等?”

“這是肯定的——不過一方面覺得難等,另一方面,也肯定是希望能包裹到當時預定的時間,畢竟,如果提前拆開的話,肯定就說明有感染了。可能包紮久了也有點又期待又害怕的感覺吧,就覺得,纏成這樣也挺不錯的,都有點害怕解開了。”

“有點怯場是吧?沒關系的,到目前來說,手術進展得非常順利。聽說李小姐在網上開了個微博,記錄自己的手術歷程,有這樣的事情嗎?”

“有的——我女兒現在還不能說話,只能打字,我來幫她唸吧。其實她一開始就是想記錄一下自己的這段經歷,因為其實我們的案子也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在網上她也能聽到一些支援她的聲音,所以我們對她這個決定也很支援。”

“這個微博現在影響力是很大,每篇的回複大概都有1000左右,我有看到一些病友也受到你們的幫助。”

“對,因為我們自己的醫藥費,透過院內的綠色通道和一些基金的捐贈,差不多目前是夠用的,有一些網友想要幫助我女兒,我們就說,這種善款,我們肯定不敢據為己有的,剛好我們住院期間,也結識了一些比較不幸的病友,他們也很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所以我們就有做這個介紹,也是盡自己的力量去回饋社會,因為我們能有今天這個手術,就依靠的是好心人的幫助。比如胡悅醫生,前後為我女兒的病情奔走呼籲,經由她介紹,我們的情況才能被師醫生了解到,又是經師醫生牽頭,我們才能進入到這個醫療小組……”

“胡醫生,你稍等一下。”

在病床邊的對話聲,隱約傳到走廊裡,幾個攝制組人員相視一笑,攔住了想要離開的胡悅,就連劉醫師都似笑非笑地遞給胡悅一個眼神: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胡悅眼光不錯,李小姐這對母女確實是拎得清,別的不說,採訪裡從來不忘記給這個‘胡總’找存在感,一個住院總,硬生生在紀錄片裡都混上採訪,回報確實很豐厚了:這個專案,院裡肯定是很重視的,三不五時就有團隊過來拍攝,據說之後甚至可能會登上中央臺,做為專題紀錄片播出。那樣的話,胡悅的仕途,不管她將來到哪個醫院,都不可能太蹉跎,這部紀錄片,本身就是她能力的證據,與晉升的籌碼。

胡悅沒有辦法,只能稍等一下,還好,攝制組並不為難她,先採訪師霽,再採訪劉醫生,給足了劉醫師面子,最後才來採訪胡悅,“胡醫生,能不能說一下你是怎麼認識李小姐的?”

“胡醫生?”

“對不起。”胡悅一下回過神,有些歉然地說,“工作有點忙,剛在想會議安排的事情,有點走神了……”

醫生都是大忙人,攝制組也理解,重複了一遍問題,胡悅定定神,從頭開始講,“一開始肯定是在門診認識的,當時她戴了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