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選擇(第1/2頁)
章節報錯
師雩是個什麼樣的人?
師雩是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記得的人了,一個人活在世上的時候留下的痕跡,由記憶傳承,《尋夢環遊記》裡,當一個人的故事還在被流傳的時候,他就永遠不會真正死去,但現在,世上已經沒有多少人還記得師雩了。十年的失蹤,親友的離散,讓他成為一個正在褪色的名字。他曾經的同學也許還記得曾有那麼一個無故失蹤的同學,但這記憶終究會逐漸淡薄,師雩在這世界已經沒有痕跡了,只有檔案裡留下失蹤,還有永遠沒有完成的學業。
“師雩是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記得的人了,”師霽的聲音是冰冷的,透著曾經尖銳,但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憤怒,“他是這世界上最不可能成為兇手的人——但被警察定為案件疑兇,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就因為在事發當晚,他也失蹤了,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因。”
“你知道師雩曾經有多優秀,我們之間的聯絡有多緊密嗎?”
師家人口凋零,家庭聯系很緊密,師霽的父母身體一向不好,他從小經常被師雩父母照顧,兩人年歲相差不大,“我們幾乎就像是親兄弟,師雩是我見過最陽光最開朗的人,我——”
他的眉頭往下沉去,眼睛也看向地面,忽然有些自失地一笑,“我承認,我從小個性就陰沉。我的朋友沒師雩那麼多,我爸媽身體不好,從小我就一直得照顧他們,久而久之,性格自然孤僻,很少有人能看出來,但我自己知道,我心裡是很孤獨的,能瞭解我的人只有師雩,他就是我們冷冷清清的家庭裡最溫暖的小太陽。”
“你可以去問,每個認識師雩的人都會告訴你他有多討喜、多善良,我爸媽……誰也不知道還能活幾年,我媽當時正在籌錢做骨髓移植,爺爺年紀大了,孃家親戚那邊幾乎沒有往來,師家就只剩我們兩兄弟互相扶持,醫學院功課之外,輪流去醫院換班,跑那些賣房的事……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見面,你覺得師雩如果忽然間變成連環殺人犯,我會不知情?你覺得他在醫學院的時候有空跑出去殺人再溜回來?”
“當時的a市,治安混亂,資訊極度不透明,到底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是算失蹤的,這些都不知道,師雩失蹤以後,我們報了案,警察來做筆錄,問的都是什麼,懷疑師雩是殺人兇手,他是畏罪潛逃。如果是你,你能相信嗎?你明確知道他絕對沒時間、沒動機殺人的親人,就因為前後腳失蹤,被懷疑是兇手?”
胡悅抿了一下唇,從開始到現在,她都沒有說話,他們已經走到了人煙稀少的連通走廊裡,春末初夏的天氣,風從大開的窗戶裡吹進來,帶著暖意,卻暖不動師霽凝結的眉宇,他沒有再往前走,話裡帶了千錘百煉後的冰冷,“憑什麼?你也會想,為什麼,你當然不服氣了。”
但不服氣又能怎麼辦,師霽當年只是個學生,就是現在,一個成功的社會人而已,憑什麼能和警察做對?就算再荒謬,警察懷疑師雩是兇手,除了接受,能怎麼辦?
“警方說他們有證據,懷疑師霽是一系列血案的兇手——好笑吧,就因為在一樁案件發生的時候,他也失蹤了,就成了兇手了——我倒情願他是兇手,是兇手,跑了……”
師霽的眼簾垂了下去,嘴角揚起一個嘲諷的弧度,這件事,讓他越說越冷——冷得理直氣壯,設身處地,一個人在經歷過這樣的事以後,憤世嫉俗也算是正常選擇,誰能要求他還相信希望,“用我爺爺的話說,跑了……人至少還活著啊。”
如果不是兇手,人死了,可就什麼都沒了,甚至連個說法都沒有,胡悅不禁又想到了那句含糊不清的轉述,“是生是死,至少要給個結果……”
如果沒有同樣的經歷,在師霽面前,誰可擺出高貴的嘴臉,呵斥他不懂得善良?他本來也沒有感受過多少世間的溫暖,世界對他,從來是多殘酷,少溫情,團聚短暫,一直在不斷地別離,在暖風中也無法融化的凍,是一輩子的感悟,胡悅對他不再有任何不解,恰恰相反,她明白曾經師兄的話,師霽就是靠著這份覺悟才能走到今天:世事就是這樣的冷酷,什麼溫情、善良、希望,全都是謊言,唯獨如此,才能適應,才能存活,才能守住僅剩的那麼一點點尊嚴。
但仍是無助的,仍有一名親人流落在外,生死不知,仍是卑微的,仍是命運的玩物,再努力也沒有用,師雩的汙名無法刷洗,人也恐怕永遠找不回來了,懸案這麼多,告破的能有幾個?沒有人能砌詞安慰什麼,所以他仍是失敗者,仍是弱者,只有弱者才會這麼敏感,分外受不了對痛處的刺激,他已經什麼都有了,但生活仍不明媚。
胡悅——但胡悅又怎麼能說自己是強者呢?
她也眨了眨眼睛,眨掉眼裡的一點點酸澀,輕聲問,“找過他嗎?”
“當然找過,”師霽也沒看她,他們一起望著窗外的城市輪廓,十六院是市中心無數高樓中的一座,按理本不該有這麼好的視野,但這座建在手術大樓和住院部之間的長廊得天獨厚,能讓他們順著主幹道一直望到天邊,“一邊陪床一邊走家竄巷地找,貼尋人啟事,到處敲門打聽有沒有線索,這些事,警察沒法做,怎麼做,那幾年人力嚴重不足,案子又多,他們能懷疑到師雩——你要說,也可以算是對同一天出事的另一個受害者負責了。還指望他們找人,哪有這個人力?”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胡悅看了看師霽,他的臉被陽光鑲了一道金邊,可表情卻是背道而馳,她問,“那個案子……究竟是怎麼回事,警方為什麼會懷疑師雩呢?”
也許是憋得太久,這段歷史畢竟並不光彩,而師霽的性格——可想而知是多麼封閉,胡悅甚至暗中懷疑,自己是這些年來最接近師霽的一個——其餘人雖然有更高的熱情,也許更好的手段,但她們又有誰對真正的師霽感興趣呢?
他的回答給得很痛快,“那段時間,一直有傳言,說是有一個小團夥,敲頭黨,在a市活動。就是最難破獲的那種案件,看你有錢,上去榔頭一敲,搶了就走。”
這種見財起意的隨機型犯罪是最難破獲的,師霽的確應該也對案情有所研究,當然,他當時也生活在那樣的輿論環境裡。“當時流言紛紛,時不時就傳出某小區發生這樣一起案件,當然,都沒有見諸報端,所以傳聞也很多,敲頭、割喉,什麼細節都有鼻子有臉。真正被我們瞭解的,就是發生在醫學院附近的案子——是有人被害了,割喉,手法很利落,所以警方猜測是醫學生。但那段時間,剛好是學校放假以前,寒冬臘月,又是晚上,沒有找到任何目擊者,而事發以後,師雩也失蹤了。”
“當時他的舍友都回家了,具體是哪天失蹤的也說不清,還是我們好幾天沒聯絡上,找到宿舍去,四下對了以後,這才向學校反應,又過了一週多才正式報案,甚至你說他就是在事發當天失蹤的嗎?不能肯定,他是不是被兇手脅迫到郊外殺害?不能肯定。那一年a市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雪,第二年春天又爆發山洪,如果他是在郊區被害,那……”
有千百個理由可以相信師雩也是無辜的被害人,但警方卻固執地懷疑師雩是那個兇手,只因為唯獨的一點聯系——他們是同一時間段失蹤的,“就是這樣,你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