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祭神(第2/2頁)
章節報錯
反正葉榮耀清楚一點,什麼錢都可以斤斤計較,唯獨這個花費在祭祀上所需要的錢,那是一分都不能少給,什麼東西都要買最好的,窮了誰,都不能窮了神靈,那樣可是大大的不敬。
誰也不想惹傳說中神靈不高興,更何況葉榮耀從小在農村長大,也非常迷信這些神乎其神的事物。
早上七點半左右,村裡的老少爺們及婦女們都來到村口參加這個祭祀山神的儀式。
大家在路中央擺上幾張四方桌,在桌子上擺上各類貢品,大部分是水果,中間擺著是大大的豬頭,還有一些香、紙、蠟燭之類的。
要知道祭祀神靈,是以獻出禮品為代價的。人們對神靈的歸順,可以跪拜叩頭,可以焚香燃紙,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
在古人看來人有七情六慾,神靈也是如此。人們既然對神靈有所祈求,理應捨得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祭獻,以博得神靈的歡心。
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靈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種多樣。主要還是肉食為主。
畢竟在古人眼裡,在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在原始採集和狩獵時代,肉食是人們拼著性命獵來的。當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時,肉食仍極為寶貴。
古代孟子構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歲能吃上肉為重要標準,弟子拜師的禮物也不過是兩束肉乾,可見肉食的難得。
正因為如此,肉食成為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可以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
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牲”外,還有糧食五穀,稱“粢盛”。鮮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間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佛教傳入華夏後,“齋祭”中果品更豐,另外,酒也是祭祀神靈的常用祭品。
至於祭祀的由來,據傳在遙遠的遠古時代,人類的先祖們斬荊披蕀,跋山涉水,開拓土地,安置社稷,在飽經風吹雨打,雷轟電擊之餘,內心裡油然生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便相信天地日月的山川萬物者各有各的神祇。
後來有了宗教思想,這種神道觀念也變的更具體、更實際,華夏人的胸襟其實是很寬闊的。
總認為,神既然為保護人類而來,當然是越多越好,於是就來者不拒,佛教有佛教的神佛,道教有道教的神,儒家雖然沒有發展出宗教的形式、宗教的組織,但孔夫子卻說過一句“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話,等於是替“神格”訂了一個標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這種觀念下,歷代許多位彪炳國史的聖君、賢相、大儒、名將,以及著錄各地方有志的忠臣、義士、節婦、孝子,凡是合乎“神格”,而又有顯應事蹟的,生而為英、死後有靈,都有立廟奉祀的機會。
以華夏土地之廣、人口之眾、歷史之久、文物之盛、神靈的來源又如此之多,在華夏有這諸天神佛,庇護天下蒼生、領受四方香火,也就不足為奇了。
祭祀除了必不可少的祭品外,香柱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古人傳說中,人是不能直接跟神靈溝通的,是要透過焚燒香柱的壇煙向神靈表達自己的意願。
俗雲:“入廟拜神、入屋叫人”這是一種尊重及禮貌,入廟拜神要供香但並不代表神祗會吸這些香這是一種與神靈打招呼的方式。
“開始拜祭山神,奏樂放禮炮。”
八點鐘剛到,作為祭祀主祭的葉孔明就大聲喊道,宣佈祭祀山神儀式正式開始。
放完禮炮,開始點蠟燭和香,祭拜起來了,還要念一大串葉榮耀聽不懂的祭文,葉榮耀什麼也不用管,只要跟著村裡主要人員一樣祭拜跪就可以了。
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祭祀山神儀式結束了,祭品也撤了下去了,這些祭品拿回去是要分給大家吃的,讓大家沾沾仙氣,畢竟在人們的意識裡,這些祭品上貢後,神仙只會吃一點點,剩下的賜給人們的。
喜歡系統之鄉土懶人內請大家收藏:()系統之鄉土懶人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