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彥等人如獲至寶般將那首《天空之城》帶走了,吳良二人也被山木秀夫派人送回了市區。

回到酒店門前,和路雪看著吳良欲言又止。

“怎麼了?”吳良注意到了她的模樣,問到。

“其實,你為什麼要幫泥轟人拿金像獎呢?”和路雪不解地問到:“要知道,泥轟人可不是什麼好東西。”

“呵呵。”吳良搖頭輕笑,他沒想到,和路雪竟然還是個憤青。

不錯,當年泥轟人入侵華國,幾乎將大半個華國打下來,也給華國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身為一個華國人,要忘記這段歷史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就此否定泥轟的一切,永遠帶以敵意的目光,吳良卻覺得沒有必要。

其實泥轟人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別的不說,就說泥轟的電影理事協會,為了沖擊金像獎,不惜支援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幫助宮本彥拍攝電影,就這一條,華國人能做到嗎?

華國的所謂電影協會,更多時候都是在拖我們導演的後腿。

比如當年著名導演胡金山有一部《天街》,講述的是一個貧困的小鎮上一名女子的悲慘經歷,她從小就失去了父母,靠著鄉親們的資助長大,後來她決定回饋鄉親們,於是在鎮上當了一名教書的老師。

可是因為她長得很漂亮,所學校的校長和鎮上的流氓都盯上了她,這群人先後用卑鄙的手段玷汙了這位女教師,女教師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譽,不得不忍氣吞聲。

但這些事漸漸流傳了出去,人們不僅不為女教師感到憐憫,反而職責她水性楊花,勾三搭四,鎮裡的女人都用鄙夷的目光看著她,男人們則用意味深長的笑容面對她。

最終,女教師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投河自盡,也將無限的控訴留給了存活在世間的那些人。

這部電影本是對那些愚昧、封建思想的批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可是在廣電局過審的時候,卻因為“損壞國家形象”這條罪名,被無限期的封禁了。

這時電影協會所做的事,本該是為胡金山爭取,讓他的電影能夠過省,但他們做了什麼呢?

他們什麼都沒做!

後來胡金山繞過廣電局,偷偷把這部電影送到了威靈鎮電影節參評,結果這部電影一鳴驚人,拿下了威靈鎮電影節金熊獎。

迄今為止,這是國內唯一一部獲得威靈鎮電影節金熊獎的影片。

然而胡金山回國之後,迎來的不是滿城的掌聲,卻是廣電局對他的封殺,以及電影協會將他除名的通知。

一代電影大家,就此告別了影壇,迄今也沒能再度複出。

這就是國內那些電影人對自己人的“幫助”和“鼓勵”。

跟泥轟人相比,國人的團結精神,協作精神,簡直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難怪很多外國人都說,一個華國人是一條龍,一群華國人是一群蟲。

全世界最擅長內鬥的人種,估計就是華國人了。

不是吳良看不起國內那些電影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內的電影人能夠像宮本彥那樣,得到電影協會的全力支援,拍出一部真正的好電影,全心全意的沖擊金像獎嗎?

別看國內的那些名導,諸如什麼“國師”、“墨鏡王”,天天叫囂著要沖擊金像獎,甚至不惜為此耗費巨資,拍了一部又一部討好外國人的電影,可他們拍的那都是特麼些什麼玩意兒?

民族的不是民族的,世界的也不是世界的,武俠裡面非要夾雜著國家大義、人性、愛恨糾纏,就像一鍋亂燉,什麼都往裡面塞,一邊想兼顧著商業,一邊又想兼顧著拿獎。哪有這麼好的事?

看看國外那些拿到大票房的爆米花電影,有幾部能拿到大獎?

商業和文藝的兼顧,一直都是電影世界中的一個大難題,縱觀世界電影百年歷史,有幾部電影能做到兩者兼得的?

國內的那些導演,就是想得太多,一方面又想拿大獎,一方面又怕票房失利,以後再也沒有人來投資,所以他們常常是顧此失彼,結果魚與熊掌,兩者兼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