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他們可以利用步槍的射程優勢和山地地形,隨心所欲地打擊敵軍。反正敵人衝上來時,自己早就跑遠了。

可是這次他們要是再這麼做,敵軍根本不用上來追擊他們。

蒙軍只要從遠處架炮轟過來,就會對山腰陣地造成威脅。

這些鐵火炮往往一炮下去,就是碎石飛濺,陡峭的山上立刻是一片石頭亂滾。而且當炮彈直接命山腰陣地時,也會對裡面的步兵造成殺傷。

於是山地步兵果斷放棄了陣地防禦,按照統帥之前的要求,他們的作戰行動應以保護自己的戰士為前提。所以為了避免傷亡,他們開始主動向後撤離。

因為後方已經傳來的訊息,古北口那邊做好了迎戰蒙軍的準備,他們遲滯敵軍的任務,到現在算是圓滿完成了。

山地步兵的撤離,隨即使得蒙軍行進的速度一下快了許多。他們終於在日落之前,趕到了古北口城關。

這次蒙軍隊伍裡配備的鐵火炮數量是之前拖雷大軍的數倍,已經達到了六百門,況且他們還帶了大量的蒙古版萬人敵。

所以當這次大戰即將拉開序幕的時候,孛魯元帥是懷著一顆報仇雪恥的心而來的,他對自己的勝利充滿了信心!

……

同時孛魯麾下的蒙古部隊,也並非是全部撲向了古北口。他們並不像沈墨預料的那樣兵分兩路,而是分成了三路!

其中一路是孛魯自己帶著六百門火炮、七萬蒙軍進攻古北口。

第二路軍則是由之前的榆關守將闊闊不花帶領,進攻的方向是燕山最北端的獨石口。

之所以讓他領軍,是因為闊闊不花原本就是孛魯手下的一名將軍,同時他也是和通州軍交戰之後,還能活著的不多幾位將軍之一。

他這次率領著三萬蒙古騎兵,帶著一百門火炮直撲獨石關,正向著楊清嶽防守的地方逼近。

而第三路軍人數有兩萬,是由之前的飛狐口守將怯烈臺帶領。

這次孛魯派出怯烈臺,是因為他回到桓州之後的那次報告。當時怯烈臺說,攻佔飛狐口的通州軍人數極少,只有不到一千人。

但是因為他們從天而降,打了小嶺鞍城關駐軍一個措手不及,才被他們佔下了那處天險。

這個怯烈臺駐守飛狐口數年,對那裡的地形和城關都非常熟悉。更何況飛狐口裡的守軍人數還少的可憐,所以飛狐口就被孛魯當成了第三個突破口。

他派怯烈臺和兩萬部隊過去偷襲飛狐口,同時還帶去了二十門火炮……話說飛狐口那裡地勢狹窄,火炮帶多了也排不開。

以孛魯想來,這次有了火炮這樣的攻城利器,相信怯烈臺是有很大可能重新奪回飛狐口的。

這三路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孛魯的想法很明顯,只要其中有一路成功,他們就能在燕山這片天險上鑽出一個洞,就此保住那條南侵通道!

喜歡南宋第一臥底請大家收藏:()南宋第一臥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