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5章 魔軍天險怎相抗、黑風四十、一線青霜(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炮彈攻勢奏效之後,這個班的戰士就可以順著鋼絲索滑進城內,和自己的戰友會合了。至於蒙軍利用這個平臺向喜峰口城關裡投擲萬人敵,那卻是不存在的。
因為即便是蒙軍的巨型投石機,這七百米的距離也是它們射程的一倍。更何況這個平臺上空間很小,根本容不下投石機的巨大力臂在那上面揮舞。
同時這支喜峰口守軍部隊,也要像榆關守軍那樣埋設地雷、挖掘壕溝、佈設鐵絲網,牢牢的掐死灤河口這條通道。
當沈墨再次帶兵向前進發的時候,他這支萬人隊負責的目標就只剩下了一個,就是前方的古北口!
……
正當沈墨向古北口進發的時候,通州軍的戰略總預備隊,五千名海軍陸戰隊員,也在一路疾行之下趕到了涿州城。
這支隊伍是由當年餘九郎的老搭檔,那個在臨安的皇宮內用死人佈置鬼片兒場面的趙金錠帶領的。
涿州城並非戰略要地,所以只是由投降蒙軍的金國將領負責鎮守。當他們在遇上這支精銳的海軍陸戰隊時,涿州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與此同時,楊清嶽也趕到了居庸關附近,正要和此地的蒙古守軍展開一場大戰。而王雲峰則是帶著他的萬人隊,一路拼命向著雁門關方向進發。
全軍爭分奪秒,他們不是在和敵軍激戰,就是在趕往戰區的路上!
……
在燕雲十六州裡,卻有一個重要的關隘不在這三支萬人隊的攻擊範圍內,它就是天下奇險……飛狐口!
飛狐口今天的名字叫做北口峪,也有“四十里黑風洞”之稱。
它位於太行山脈的最東端,在太行山和燕山、恆山山脈的交接點上,軍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千百年來兵家必爭之地。
飛狐口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漢初。在《遼史》的“地理志”上記載:“相傳有狐於嶺,食五粒松子而成飛狐,故此處名飛狐口”。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打了個落花流水,他手下謀士酈食反對劉邦西逃。提出東塞太行之險,北距飛狐口,南守白馬之津,便可以在戰略上形成在包圍的形勢,壓倒項羽的建議。
劉邦執行了這一戰略,果然最終擊敗了項羽。
在北宋的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將賀令圖與潘美被遼軍大敗於飛狐口,也導致了楊老令公楊無敵,在陳家谷血戰而死。
幾千年來,飛狐口一直是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蒙古高原之間的要隘,是關內通往關外的重要孔道。
出了這條峽谷往北可以東去遼東,西去甘綏,北上太原,越過沙漠草原,直達蒙古和貝加爾湖。而出了峽谷的南面,就可以東下江浙,南去中州湘楚,西赴陝川。
所以這飛狐口有“襟帶桑乾,表裡紫荊”之稱。更被人形容為“撮乎雲谷之間,吭背京鼎,號鎖鑰重地”。
……
飛狐口是一條極其狹窄的通道,也是由一道絕壁形成的天然要隘。它的最寬處有八十餘米,而最窄處卻只有三米不到,就連一輛牛車開過去都費勁。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