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這些炮兵用一根手指粗的棉繩,蘸上了凝固汽油之後,系在了火炮尾部向前兩尺半遠的地方。在繞著炮身一圈繫緊之後,他們就將這根粗棉繩點燃了。

隨著這根棉繩開始劇烈的燃燒,炮身上的這一圈鋼鐵由於溫度逐漸升高,之前熱處理之後的鋼鐵就開始在高溫下退火。

在這之後,當棉繩燒盡,炮兵將火炮從水缸裡撈出來的時候,炮身上燃燒過的一寸多寬的一圈,已經被燒得失去了鋼性。

與此同時,由於水浸的原因,在水缸裡泡著的部位卻並沒有退火的跡象。

然後這些炮兵戰士們,就開始用工具連夜切割被退火的部位。他們手中的鋼鋸和鋼銼輪番上陣,終於用一夜的時間,將十二門火炮全部鋸斷了。

在這之後,他們將炮口的部分略加修整,又改造了一下火炮的俯仰機。

就這樣,十二門炮口粗有18厘米,但是炮身極短,只有兩尺多長的怪異火炮就出現在了城牆上。

這種造型的火炮,在歷史上曾經大行其道,被稱為“臼炮”。

這種火炮一般用於大仰角發射,也就是炮口通常都是朝著天開炮的。

他的炮特點就是炮管粗短,射擊距離並不遠,但是火炮的口徑可以做得很大,並且打出去的彈道是一個巨大的弧線形。

所以在迫擊炮沒有發明之前,用於弧線攻擊建築物厚重的頂部和戰壕的任務,就由這種火炮來完成。它曾經大行於世,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在二戰中,德軍對華沙起義軍久攻不下之後,就用口徑為60厘米的“卡爾”巨型臼炮對華沙城展開了攻擊。

當時卡爾巨炮重達2.2噸的炮彈,一炮下去就可以轟平一個街區。華沙城在它的轟擊之下,飛快的就淪陷了。

這一次,倚天要塞的炮兵將24磅炮產生裂紋的中部切掉,只留下了火炮最為厚重的尾部,還保留了火炮的發射機構。這樣他們就可以發射之前的炮彈彈藥,甚至近距離的話,也可以發射霰彈。

但是由於炮管的長度只有原本的四分之一不到,所以改造後的火炮射擊距離也是近得令人髮指,大概只有150米上下。

但是經過了這麼一番改造之後,畢竟12門火炮又可以重新開炮了!

就見改造好的火炮上好潤滑油,除錯就位之後,城牆上的十來名軍械士已經累得人困馬乏,立刻就下城休息去了。

除此之外,那些整整熬了一夜,拼命幹活的的炮兵戰士也裹著大衣,轉身就躺在了自己的炮位旁沉沉的睡了過去。

人一旦疲勞到了這樣的程度,即便槍聲也難以將他們驚醒。估計只有繼續開炮的命令,才能讓這些炮兵隊的小夥子們精神抖擻的原地跳起來。

除此之外,剩餘不多的手榴彈開始被收集起來,搶運上了城頭。每一個戰士走來走去的時候,腰上都彆著自己的防毒面具。

如今的倚天要塞裡就算是一個大頭兵都知道,今天他們面臨的一定是滾滾的濃煙,還有藉著煙霧的掩護爬上城頭的敵軍!

喜歡南宋第一臥底請大家收藏:()南宋第一臥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