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抵京(第1/2頁)
章節報錯
北魏的南侵攪亂了寧王的計劃, 面對江山岌岌可危的險境,薛昭睿只能停下整肅朝堂、對付東陵王府的部署,調兵遣將以應對北宮政的強攻。可即便如此,薛昭睿依然斥北上的薛鋮為亂臣,一邊令沿途未有調動的守軍阻攔薛鋮,一邊以承光帝口諭命禦林軍和王府親兵將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若非暗衛早將東陵王與王妃送出京,此刻只怕已成為薛昭睿手中人質。
然而此舉並未能阻擋薛鋮返京之路。
薛鋮在軍中名望頗高,有識大局者自不會橫加阻攔, 怕事者裝模作樣攔一攔便矇混過了,而那些傾倒向寧王的人還沒等向薛鋮下手就被暗衛捆了個結結實實塞進床底,偶遇幾個難纏狠辣的對手也很快扼殺於鐵蹄之下。
身居京城的薛昭睿越來越不安, 老臣們接二連三上書為薛鋮辯白,言說薛將軍率軍北上乃是因當時太子逼宮的訊息所致, 縱使此舉莽撞,但如今國家危矣, 應暫時將這些事情擱置一旁,共同對抗北魏才為上上之策。
但薛昭睿心裡清楚,無論是放薛鋮入京或者命他背上抗魏,於他而言都是養虎為患。況如今承光帝昏迷,未有立太子或傳位的詔書, 雖自己乃是僅剩的最後一位皇子,但太祖密詔仍未有下落,一旦薛鋮入京, 這幫早看他不順眼的老臣們只怕就要擁立東陵王!
事既至此,他已無退路!
看著前線送抵的請求支援的戰報,薛昭睿將手邊的茶盞砸了個粉碎,怒吼:“偌大的晉國,就無人能阻北魏麼?!”
回應他的唯有爭先恐後湧進殿內的風。
十日後,龍泰嶺守軍折損過半、防線岌岌可危的訊息送抵朝中,朝中老臣聯名上書請求承光帝令薛鋮領兵增援龍泰嶺,換來的卻是薛昭睿的勃然大怒。有肱骨老臣失望之至,當場脫了官帽,痛斥薛昭睿不識大體、擅權專政名不正言不順,甚至翻出他手刃太子之事,斥他不敬父兄、不忠不孝。
若非半數朝臣極力勸阻,只怕薛昭睿盛怒之下當場就要斬他於金鑾殿上!
最後,此事以老臣致仕告終,朝臣緘默,然而那些搖擺不定的大臣和世家經此一事也漸漸有所傾向。
北宮政暴虐,如今國之將亡,此等危機之下,那些所謂黨派、皇儲又算得上什麼?
正是此時,薛鋮的軍隊抵達京城城門之下。
京城已封城多日,城門緊閉,巍峨的城牆上立著一排排弓弩手,銀亮的箭尖齊齊對著城門前的薛鋮。守城之人乃昔日左驍衛的李檀,得了下屬稟告後急匆匆趕來城牆上,望向那張熟悉的臉孔,心裡五味雜陳。
太子被誅後,安定侯轉投寧王,憑藉著侯府的臉面和多年遊走官場的圓滑替寧王拉攏了幾個勳貴,也算在寧王跟前有了一席之地。然而此舉也為安定侯府帶來不少非議,連帶著左驍衛中人看李檀的目光也帶上幾分微妙的意思。
“大人。”見李檀沉默,下屬上前道:“宮裡的意思是……”
李檀抬手截住他的話,沉聲道:“不必多言,開門,讓我出城。”
下屬一驚,道:“大人要迎戰?我去讓弟兄們準備……”
“不。”李檀搖頭,“我一人出城。”言罷無視下屬勸阻,倒提紅纓槍,穩步走下城樓。
薛鋮早已聽說安定侯府轉投寧王之事,亦知李檀守城,卻沒想到他會單槍匹馬出城迎戰。
灼熱的夏風捲起地面的沙土,吹動槍尖紅纓,李檀孤身一人立於城門前,看著前方整齊劃一的隊伍,面色如常,甚至慢慢露出笑容。
他仰首對薛鋮道:“薛將軍,許久不見。”
薛鋮向他微微頷首,卻拿不準李檀究竟想做什麼。
似乎知曉他疑惑,李檀揮動紅纓槍,高聲道:“薛將軍,你可還記得那日我敗於你劍下,你說了什麼?”
“等什麼時候有長進了,再來向我拿你的槍罷。”薛鋮眸光微動,慢慢吐當時出所言。
“將軍竟還記得。”李檀輕撫槍身,道:“將軍南行前將它還給我,從那時至今,末將不敢有絲毫懈怠,勤學苦練。如今將軍返京,不知可還能與末將一戰?”
薛鋮微喟:“李檀,你可知這一戰不比當時。”
“將軍,你若能贏,末將願為將軍開此城門!”李檀斷然答道。
此言既出,眾人俱驚。有寧王親信更駭然失色,急忙遣人報信與寧王,又沖上城樓怒喊:“李檀!你是想反麼?!”
“國之危矣!”李檀頭也不回高聲道:“能者上任領兵北伐有何不可!我李檀舞象之年入驍衛,一槍挑遍京城。薛將軍今日若勝我,便能勝這京城全數高手!如此本領難道要因你們一己之私折損於此、然後眼睜睜看著北魏鐵騎踐踏我大晉山河?!”
那親信被噎得說不出話,只能一遍遍重複亂臣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