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亂象(第1/2頁)
章節報錯
遠安城山高水遠, 縱使是最快的馬,送信也需月餘,魏父送來的情報縱使重要也是數月前的訊息,跋涉的這段時間裡,京師已然掀起驚濤駭浪。
越州清縣有一農戶上京鳴冤,言說當年水災,朝廷賑濟銀兩半分也未曾分到災民手中,良田被毀導致糧食歉收,可賦稅卻和往年一樣半分未減, 一個冬天不知餓死了多少人,有的村子甚至傳出了吃人的事情。
此事一時震驚京城,就連病榻上的承光帝也龍顏震怒, 勒令嚴查。
這一查可不得了,短短月餘便牽扯出了大晉開國以來最大的貪腐舞弊案。
大理寺和禦史臺難得硬氣了一回, 順藤摸瓜將涉案人員連根拔起。不少王侯將軍、朝廷命官牽涉其中,□□更是佔了近半數, 承光帝大為惱怒,再降聖旨,命三司嚴辦此案,若有包庇姑息者,以同罪論處。
太子急得冒火, 調動手中所有能調動的關系進去撈人,可這會三司有聖旨壓著,即便是太子親自出馬, 他們也不敢造次,逼得太子不得已棄車保帥,元氣大傷。與此同時,太子已失聖心的訊息不知從何處傳了出來,竟有愈傳愈盛的勢頭,東宮與太子一黨惶惶難安,就連太子在最初的盛怒之後也開始懷疑承光帝此舉是否真的是沖自己來的。
而寧王亦沒有閑著,趁著大批官員落馬,積極地將自己結交計程車子、官員填補上去,惹得太子更為不快。
兩王相爭的局勢至此由暗處徹底拉上了幕前。
正當他們鬥得不可開交之際,奉密詔調查瑞王一案的季舒城抵達京城。這數月他在各州縣奔波,循著殘留的蛛絲馬跡走訪,收集到了不少存疑的證據。但由於密詔洩露,這些證據裡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估計放出來誤導人的,季舒城也那不太準。故他並未直接將證據交給大理寺卿或是入宮面聖,而是悄悄溜回了季府。
季老太傅浸淫朝堂多年,一眼便看出這些證據一部分指出了瑞王謀逆或為人所陷害,而另一部分極其隱晦地指向東宮。
“舒城,京裡的局勢你也知道了,這事你打算怎麼辦?”季老太傅並不急著下定論,反而一捋胡須反問季舒城。
回京這一路季舒城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此時他看向老神在在的季老太傅,斟酌後緩緩道:“孫兒以為,這些證據還是原封不動呈交聖上為好。”
季老太傅笑問:“何以見得。”
季舒城嘴角一扯,也不直接回答,反問道:“祖父難道不希望這京裡的局勢再亂一亂?”
季老太傅瞪他一眼,道:“話怎麼能這麼說呢,你祖父我剛正不阿,豈是這樣的人?”
季舒城一臉“你說啥我都不信”的表情默默看著他,季老太傅這才收斂面上誇張的表情,道:“我這叫徹底擠破膿瘡下狠藥,包管藥到病除。”
一直沉默的季明淵這時開口道:“父親,這麼做當真穩妥麼?”
季老太傅知道這個兒子心裡所想,正色道:“這些年在朝廷裡你不是沒有看到,太子雖名聲在外,但私底下做事卻異常狠辣,又倚重孟家。而孟家跋扈,且不論孟相野心如何,這高門世家背後的腌臢事你見得少了?這麼多年有多少有關孟家的狀子遞上去了無生息你不清楚?況且寧王此人更是陰私,他二人無論是誰都撐不起如今的大晉,更不用說還有北魏虎視眈眈。”
言罷,季老太傅長嘆一聲,搖頭道:“若無明主,大晉可謂氣數盡矣。”
這一番傳出去要誅九族的言論令屋內沉寂下來,許久後季明淵點點頭,對季舒城道:“你就拿著這些去複命吧,只需說瑞王謀逆一案存疑,旁的無需多言。”
“孩兒知曉。”
京裡的種種訊息接二連三送抵遠安城,同時探子也送來了北魏的情報。
北宮政以雷霆手段清掃了政敵,正逐步重新獲取北魏皇帝的信任,想來待他重獲兵權之後,便很快會再度南侵。
對此,薛鋮做足了準備。先是從暗衛中抽調人手秘密派回京師護衛東陵王府安全,而後藉著剿匪的檔口再度擴充軍隊,鑒於兵馬營剿匪威名,西南一帶有不少人前來應徵,涿州駐軍很快由五千人擴充至近萬人。
人手充足,薛鋮又拿出邊疆領兵的那一套法子,將軍隊仔細拆分,能者上任,分類練兵,分駐涿州各地。
因京中動蕩,導致涿州刺史一職至今未有定論,然而在涿州百姓眼裡,薛鋮已然成為了救民於水火的青天大老爺,無論是多偏僻的鄉裡,有不知當朝宰相為何人者,但絕無不知徵西將軍名諱者!
等涿州這一切慢慢落定,也迎來了魏狄與徐冉的婚期。
二人這段時間因練兵之事忙得腳不沾地,這嫁娶中間各個少不了的環節均是魏父和徐大娘默默完成的,雖然也辦得足夠熱鬧,但少了兩位主角,總容易讓人誤會是魏父與徐大娘的黃昏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