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分潤軍功潛規則 發乾小兒是潘璋(第2/2頁)
章節報錯
周湧、徐康兩人現在代掌軍法,同時兼職周澈的文書。周湧恭敬答道:“依律當斬,不過如主公適才所言,念彼等初犯,可改鞭笞之刑。”
“即將渡河攻戰,這鞭笞之刑且先寄下,待戰後由你親自來監視行刑!”
周湧應諾。
“下去吧!”
韋強、慶鋒等跪伏地上,膝行倒退出帳,出了帳篷,彼此對視,額頭上都汗涔涔的,卻是皆被周澈嚇出了一身冷汗。聽得周澈在帳中說道:“伯濤,派人去把公覆、元福、典韋、叔至、何儀諸人請來,今晚我和他們一塊兒吃飯。”周澈麾下有頭有臉的諸人裡,卻是隻有黃蓋、周倉、典韋、陳到、何儀五人今日沒來,很顯然,周澈請他們晚上吃飯意在褒獎。
慶鋒大悔,瞪了韋強一眼,說道:“下次再也不聽你的了!”從地上爬起來,轉身離去。
韋強苦笑一聲,心道:“唉,只顧著想奪回本屬我等的功勞,卻怎麼忘了主公當年在橫路別院說的話?”
周澈當年初建東鄉別院,對姜楓、南凌、韋強等這些輕俠、門客說過一句話:“不違吾法,則來日若能建立功業,保爾等富貴;若違吾法,莫怪我無情。”
帳中,聽著韋強、慶鋒等人相繼離開,周澈搖了搖頭,說道:“這些驕兵悍將,三天不收拾就要給我惹麻煩,現在連皇甫將軍的將令也敢試圖違背了!”
話雖如此說,周澈對此其實還是頗為滿意的,違反皇甫嵩的將令當然不對,得嚴厲訓斥,但由此卻可看出,韋強等人對漢兵並無多大的歸屬感,換而言之,也就是說,他們從內心深處就認為他們是周倉的私兵,要不然,他們絕不會來鼓動周澈違抗皇甫嵩的。
而至於皇甫嵩遣人“搶功”之舉,周澈對此倒是沒什麼不滿。一來,皇甫嵩對他很提攜,讓他放手打戰,沒有在一旁指手畫腳,周澈是個知恩之人,對皇甫嵩的這份提攜厚待之恩,他銘記心中;二來,他也理解皇甫嵩,皇甫嵩麾下將校雲集,這些將校各有來頭,該給他們些功勞的時候也要給的這是官場潛規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等了兩天,皇甫嵩派來指揮周澈部的那個北軍郎將來到。他隨行只帶了五百三河騎士,周澈把皇甫嵩借給自己的三千步騎轉交給這個校尉,並恭謹地帶本部聽命於其帳下。
這個郎將知周澈自從徵以來戰功赫赫,倒是沒有以所謂自己是“朝廷禁軍”的態度視之,頗為敬重,甘為副將。全軍離開東阿,渡河西進,先擊東武陽,果如程立所言,一戰而下。這個郎將也知皇甫嵩給他這個差事,實際上就是送功勞給他的,因為皇甫嵩還派了另外兩路人馬,故此為了爭功,沒有在東武陽多停。
周澈隨軍而行,自也就沒有時間去查訪陳宮。東武陽和陽平離得很近,只有幾里地,陽平的黃巾兵聞風而逃,散藏於田野,這個中郎將沒空去剿滅逃跑的黃巾兵卒,進至陽平,分了些人馬暫且留守後繼續前進,向西北三四十里是發乾縣。
發乾和陽平一樣,城中的黃巾兵卒聞風散逃,漢兵抵達時,城中已沒一個敵人。這個中郎將為了搶功,至城不入,簡單地和迎接漢兵的城中父老、士子交談了幾句,便即率軍繞城而過。縣中的百姓扶老攜幼、觀者如堵,望著漢兵威武的行進,許多百姓敬畏地跪拜道邊。
人群中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看到周澈披甲帶劍,胯下踏雪烏騅,在一群虎狼之士的簇擁下英姿颯爽,不覺握緊了拳頭,顯出羨慕的神色,喃喃地說道:“英雄當如是!”
這名少年姓潘名璋,乃是發乾本地人氏,只見他蓬頭垢面,下邊只穿了條犢鼻短褲,上身胡亂裹了件麻衣,露在外面的胳臂和手上甚是汙髒,觀其衣著打扮,可知其出身貧寒,擠在人群裡,因為個矮,需得翹足伸頭方能看到正在行進的漢軍。
他先是看了帶隊的那個北軍郎將,但這個朗將年紀似乎有四五十歲,兼之大腹便便,騎在馬上毫無英武之姿,完全與周澈不能比。周澈才三十餘歲,年輕,並且常年征戰,堅持練武,身勻稱,甲衣穿在身上非常合體,披甲帶刀,配上胯下這匹神駿異常的踏雪烏騅,端得英氣逼人,再加上荀攸、桓玄、周湧、黃蓋等一干文人猛士前呼後擁,也難怪讓他豔羨不已。潘璋雖不知前漢的勇將樊噲曾過一句話:“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亦不知後世有個名將也曾過一句類似的話,“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但這近萬漢兵威武的軍姿和周澈颯爽的英姿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雄當如是,英雄當如是。”
對潘璋的喃喃自語,周澈並不知道,他也不知此時圍觀漢兵的百姓人群裡居然會有一個在原本的歷史中曾激鬥過張遼、擒獲過關羽、抗擊過劉備、大戰過夏侯尚的曰後之“江表虎臣”。
周澈現在想的只有一件事:平定東郡後,還要多久才會去冀州。
皇甫嵩總共派遣了三支人馬渡河擊東郡郡北諸縣,在周澈這一路凱歌連奏之時,其餘兩路人馬亦進擊甚快,軍報上:頓丘、衛國諸縣已被另外兩路人馬攻取。這三個縣都在發乾的南邊,加上陽平、東武陽、發乾,現在未下的郡北諸縣只有樂平、聊城、博平幾地了。
東郡郡北的黃巾守卒本不多,又多是老弱,卜己一死,這些守卒皆無鬥志,從東武陽、發乾等縣的情況可看出:平定東郡全郡指日可待了。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皇甫嵩接下來會奉旨轉戰冀州,與張角兄弟決戰。
張角兄弟一敗,這“黃巾之亂”算初平了。對漢帝國來,“黃巾之亂”固為大害,然而對周澈來說,“黃巾之亂”卻是機會,從他穿越這個時代開始他在為“黃巾之亂”做準備,尤其是近十餘年,亭長、薔夫鄉長、司刑巡察、度遼將軍,一步步走過來,總算有了些人馬班底,不僅足以保命,而且在黃巾亂後建立了不的功勳,正如前文所言,隨著功勳的建立,他漸漸起了野心,可眼看東郡已被平定,豫、兗兩州已將要沒有什麼大的戰事,剩下的只有冀州了,可他雖然對皇甫嵩分功之舉他表示理解,亦無怨言,可對眼下度遼將軍這個職位卻很不滿意。
比如徐康以他的功勞足能被拜為一郡太守,他對此不敢奢望,可至少等戰爭結束的時候弄一個千石的別部司馬噹噹吧?佐軍司馬六百石,六百石,位列下大夫,是高階官吏的底層,以這個軍職轉換為民職,起步太低,千石差不多了。若能為一個千石的別部司馬,那麼轉為民職,可入朝為郎,可地方大縣為千石之令。如能被拜為郎,在朝中鍍鍍金,疏通疏通關係,外放出去能任一郡太守,即使不能為郎,當個千石之令,幹上幾年,只要政績突出,再個後臺,那麼也足能夠升遷為一郡太守。
就是說周澈必須掌握一地,還是名正言順的那種,雖然現在掌握了並北,但是那裡不適合發展,只有當上了太守或州牧,才能登上幾年後“諸侯討董”的舞臺。越是對未來知道的多,周澈越有時不我待的迫切之感。
他策馬而行,臉上保持著謙和的笑容,回應發乾百姓們的迎接、圍觀,——後世有句話:“長征是播種機,是宣傳隊”,這次討擊黃巾又何嘗不是呢?因為各地士族分屬不同之地域集團的關係,周氏在兗州不及在豫州的名望,周澈自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決定把這次討擊黃巾變成宣揚自己名聲的良機,故此,所過之地,他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來,像在東阿時,程立對他雖客氣但卻疏離,即使如此,他仍溫文謙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個溫文謙和不止是對士族,也是對百姓。
他一邊謙和微笑,一邊琢磨著自家的宦場前途,心道:“我要想再升一升弄個州牧、刺史,至少得等平定冀州,擊敗張角,這還得是在我又建立下了足夠大的功勳,不給我升職朝中說不過去的情況下。”
他舉目往前望去,前邊漢兵迤邐,道路漫漫,他心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步步走過來、走現在不容易,東郡雖然將定,雖然立下了不少功勞,卻萬不可懈怠啊!”
事業初建的時候最是艱難,曹操、劉備、孫堅在草創基業之時誰不是出生入死,屢遭險難?曹操擊董,若非曹洪讓馬,險死在亂軍之中。劉備從擊張純,遇賊於野,身負重創,要非裝死,也活不成。孫堅更不用了,好輕身犯險,汝南一戰他在西華城外受了重創,險些戰死身亡。遍觀英雄之初起也,皆多磨難,此時需要看其意志,觀其天運,然後方才有成。比起這三位,周澈算是幸運的了,至少從起兵至今他還沒有遇過太大的危險。
樂平離發乾不遠,十來裡地,在又收復了樂平後,遵從皇甫嵩的軍令,周澈這支人馬暫時停駐,等其餘兩路兵馬來,三路合擊,先取聊城,再下博平。從皇甫嵩分遣三路渡河始,收復東郡郡北諸縣只用了八天。三路人馬屯駐博平,等待皇甫嵩來。
皇甫嵩接東郡全郡平定的捷報,當天率部離開白馬,渡河北上,三天後達博平。
全軍會師。
喜歡三國之大周天下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大周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