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大謀士,咱們一般是說“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這個順序顯然是以曹操的心理親善度來排列的,沒什麼邏輯上的意義。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

陳壽在郭嘉那搓人的結語中給出了答案:“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馬的,他們都是當世奇才,儘管他們品德舉止的風評不太好,與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軍事謀劃這方面,跟荀攸還是一個水平的。

熟讀三國的人應該知道,荀彧和賈詡,不僅智略過人,而且他們在為人處事上都有各自的獨到之處。而荀攸比之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過曹操最高的評價,因此在這段結語中,陳壽將荀攸作為標杆,讓程昱郭嘉等人與之比較,得出結論。綜上所述,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風評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評價,是前三者與後兩者的第一道分水嶺,下面來看看他們各自的特點。

荀彧,關鍵詞:體大思精,總統後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緻的智囊。

《三國志》荀彧傳記發現荀彧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於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儘早遷到外地。這樣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瞭解和推斷。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夏侯惇勸阻荀彧,認為非常危險。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係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於是引兵退走。顯然,基於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對時局一貫全面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裡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於荀彧智慧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排程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徵強大的後盾。

荀攸,關鍵詞:傳奇完人,戰術大師

這貨就是個傳奇。荀攸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竟發現了一個深藏不露的殺人在逃犯!

年輕的時候,這小子更加有膽識。董卓燒燬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這個傢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瑪太超前,太勁爆了!!!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畢竟是年少輕狂,這孩子後來讓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開開心心,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後,《三國志》上有一句話,我看的觸目驚心。

“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這孩子見失去了當齊桓晉文的機會,便要跑到一個絕對保險的地方,隨時準備割據自立。然而他最終成為別人的謀主,而不是自立門戶,也是由於這種激進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道路阻隔無法到達蜀郡,荀攸也終將被真正的領袖收服。不過,或許正是年輕時的這些變故,將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個德才並重、近乎完人的優秀人才。在成為曹操的謀主之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對所有謀士評價中最完美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2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3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4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5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6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唯有眼界廣闊,樂觀陽光,經權達變,算無遺策的荀攸,才能獲得這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