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忠肝義膽是桓玄 指揮若定袁氏女(第2/4頁)
章節報錯
他只覺事事不順。在他原本的計劃裡,如果說不服太守捕拿劉家兄弟,就私下動手,遣人在黃巾舉旗前,先把他二人刺殺,為本郡去一“首惡”。誰曾料到,程闖、慶鋒沒了音信,劉家兄弟也突然失去了蹤跡。他想道:“程、慶二君忽然沒了音信,定與劉家、波家兄弟失蹤有關,應是被他們帶走了,可能因走得急,所以沒能送訊息出來,而劉家、波家的突然消失,只能和朝廷逐捕張角有關,他們應是提前得知了情報,懼郡府捕拿他們,故潛逃鄉野,準備起事!”
真是計劃沒有變化快。
眼看黃巾將起,他這邊卻出師不利,感覺有負主公所託。生死存亡的重壓下,便是個鐵人,也難免會失態、發怒。
“現在該怎麼辦?”
官道上遠近無人,四野無聲,萬籟俱寂,馬蹄聲傳出老遠。
冷風中,桓玄慢慢冷靜,騎在馬上,遠望遠處鄉中裡聚燈火點點,遙聞人家裡巷犬吠雞鳴。他沒有心情享受這鄉村的寧靜夜晚,注目到處,想的只是:“這些裡聚中,有多少太平道信徒?這些太平道信徒裡,又有多少會參與不久後的黃巾起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本朝一百多個郡國裡,南陽郡人口第一,汝南郡第二,潁川郡第五,雖不及南陽、潁川,民口二百多萬,亦有一百四十餘萬人,十分之一就是十四萬,這個數字讓人想想就不覺毛骨聳然。
不知何時,天陰霾下來,星月無光。他舉首望了望夜空,喃喃說道:“要下雪了麼?”
上午離開安成時,陽光燦爛。半天過去,夜晚歸家,已然變天。這預示著什麼?風雪將來麼?
可能是因天冷的緣故,路上經過的亭部裡只有寥寥兩三個亭有亭卒出來攔他,檢查夜行文牒。這不但沒讓他輕鬆,更增他的擔憂了。
虎狼暗伺,蓄勢待發,地方上卻警備鬆弛,這如何能應對即將到來的黃巾狂潮?
在他的沉思、盤算中,數十里地轉瞬即過。在安成城下叫開城門,他拿著路引文牒,沒費什麼口舌就入了城中。他按住不安,和守卒說笑了幾句,為避免驚擾縣民,沒有騎馬,牽著坐騎,徒步歸家。進入裡中之時,他做出了決定。
“從我追隨主公開始,已經三四年了,辛辛苦苦這麼久,不就是為了今日?太守不聽我的諫言,沒關係。劉家、波家不知去向,沒關係。地方上警備鬆弛,沒關係。只憑我們手下那千餘效死聽命的輕俠、里民,只憑郭強在鐵官裡坐鎮,也許保全一郡、保全一縣難,但保主母一人性命、保全主公宗族不失難道我也做不到麼?如果做不到,只能說明我是個庸人。怎麼對得起主公!”
剛進裡中,就見有七八個高冠儒服的長者從主公家出來,卻是長輩們的商議剛剛結束。
桓玄緊走幾步,候在巷邊,給路過的周氏長輩們恭謹行禮。待送走他們,瞧見黃忠父子、周成、周衢、周湧在門口說話,忙趕上去,問道:“商議結果如何?”
“諸房長輩都認為:太平道信眾遍佈天下,張角黨羽佈列州郡,太平道早些年又確有過謀反叛亂的行為。此事不可輕視。不管地方會不會因此生亂,吾族都該早做準備。”
周氏多名士才俊,對待此事的態度與太守截然不同。桓玄長出了口氣,總算聽到了個好訊息。他問道:“主公族中打算怎麼準備?”
“首先,上書太守,請府君捕拿本郡太平道渠帥。其次,聯絡縣裡大族,如田氏,明日求見縣君,請他整點武備,嚴守城池,以防變亂。再次,把族中各家的丁壯、賓客、奴僕都組織起來,假如真的生變,也不致束手無措。諸君還是進來說話。”袁薇走出門口請他們進來。
“府君那裡怕是說不通。”
黃忠問道:“對了,你才從郡裡回來?”
“是。”
“府君怎麼說的?”
“沒有答應捕拿劉家兄弟。”桓玄嘆了口氣,旋即又說道,“我人微言輕,府君故不肯聽。也許,府君會聽周氏長輩們的勸說吧。”
周家的長輩裡多有盛名,又多在黨錮前出仕地方、朝廷。他們的話,趙太守也許會聽得進去。
袁薇說道:“不能說服太守,能說服縣君也行。”
直接關係主公宗族安危的,桓玄以為然,說道:“縣君那裡應該是沒問題的。”周氏、劉氏乃本縣冠族,劉氏且是支脈宗室,由此兩家出面上言,縣君百分百會答應。
袁薇頓了頓,問道:“說要組織族中的丁壯、賓客、奴僕,不知能組織多少人?”
周湧答道:“吾族子弟習劍術、會騎射,能上陣殺敵者有一二十人。壯年賓客、徒附、奴僕約近百人。”
兩漢計程車子承襲前秦遺風,大多文武雙全,所謂“出將入相”。相比別的一些士族,周氏專以儒學傳家,尚不算太重視“武事”的,但湊一湊,也能湊出一二十個能上陣殺敵的子弟。周湧、周衢、周佑、周祈都是擅長騎射、擊劍的。
賓客、徒附、奴僕近百人,不多,但周家上下奉行先祖不治家產、精於德行的作風,有錢的人家不多,能拿出這麼多人已是不易。料來,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周鼎、周湧家貢獻的。周氏諸房裡,最富足的就是周鼎家了。
袁薇說道:“不知兵器鎧甲可夠?夫君在東鄉放的有一些兵鎧,可以拿出來供族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