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第2/3頁)
章節報錯
周澈率部抵達潁陽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波才的耳中。
周澈在陽翟城外練兵時,時刻都在密切地關注著波才的動向。波才也時刻都在關注著他的舉動。在周澈剛開始練兵的時候,波才甚至還有遣軍北上、奇襲周澈的念頭。只是,他的這個想法未能得到黃巾軍中各營渠帥的多數贊同,因而沒有能付諸實施。
雖沒能將此計劃付諸實施,但在周澈練兵的這幾天中,波才也沒閒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一方面收攏潰卒,一方面痛定思痛,反思陽翟的失敗。
他麾下有十萬之眾,為何在攻打陽翟、面對少數敵人的時候反而卻失敗了?
他總結出了兩個原因。
其一,他麾下雖號稱有十萬之眾,卻都是些剛從田間走出的農人,不知號令,打仗時一窩蜂,人雖眾多而無大用,或可逞一時之勇,但當不能速勝時,就會面臨失敗的危險。其二,部眾裡山頭眾多,派系林立,各縣、鄉皆有小帥,當戰爭順利時,可團結一致,而一旦失利,這些縣、鄉的小帥為了各自的利益就會生出異心,不利作戰。
兩個原因其實是一回事兒,簡而言之:缺乏訓練,不夠正規。
可以說,波才的這個反思是很到位的,如果能給他一點時間,說不定他還真能把這支黃巾軍變成一支精銳,可惜,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他的“部下們”也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波才把自己的帥帳設在了襄城縣,到了襄城縣後不久,他就召開了一次軍議。
包括停駐在郟縣的部隊,所有能聯絡上的縣、鄉小帥都參加了這次軍議。饒是如此,這次軍議的規模也比以前小了許多。上次,他在陽翟城外也召開過一次軍議,那次參加議會的小帥足有七八十人,這次只有四五十人。缺席的那些有的是在攻城或敗退時陣亡了,有的則是不知逃去了哪裡,至今還未能與主力會合。
軍議是在襄城縣縣衙的正堂裡召開的,四五十人環坐堂上。
波才坐在上首。
另有一人坐在的他的左下側,位在諸多小帥之上,僅次於他。此人年歲甚輕,二十四五歲,黃臉短鬚,穿了一身黑色的精甲,按劍跪坐席上,身形要比堂上的大多數人都要健碩。他叫何曼,襄城縣本地人氏。
潁川郡的太平道信徒本來只有一個公認的首領,即是波才,因為郡中只有他一人是大賢良師張角的弟子。因為這個身份,他得以成為此次起事的首領。何曼原本只是襄城縣的一個小帥,與其它小帥的地位是一樣的,之所以此時能高居於餘人之上,有三個緣故。
其一,在起事後他接連立下大功,襄城、郟兩縣就是他帶人打下的。
其次,他是襄城縣本地人氏,佔地主之利,算是半個主人,熟悉地方。
再次,波才以十萬眾圍攻陽翟,最終卻落得了一個大敗,而他當初只以襄城一縣的太平道信徒,總共不過四五千人。就接連打下襄城、郟兩縣。這份功績在波才大敗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因此,在黃巾全軍潰敗到襄城、郟兩縣後,他在潁川黃巾軍內部的地位直線上升,現今僅次波才。
波才痛定思痛,在這次軍議上提到了兩件事。
先是再次提出:遣派一支軍馬北上陽翟,奇襲周澈。
上次波才提出這個想法時,何曼就表示了反對。
這次他依然反對,說道:“我軍新敗,士氣低沉,且至今尚未能把潰兵全部收攏,如今收攏到襄城、郟兩縣的潰卒還不到五萬人,至少還有四五萬人散落在汝、潁之間。現階段我軍之重點應是在收攏潰卒,依我看來,並非再度北上的良機。”
“周澈豎子乃是我軍之大敵。這次圍攻陽翟,若無此子,定已取城。現如今他在陽翟城外練兵,吾等若置之不理,便是養虎為患,待他兵成之日,吾等想要勝他,將會更加不易了!”
波才圍攻陽翟失敗,這造成他在黃巾軍中的個人威望急劇下跌。退到襄城縣後,對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黃巾軍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路。
一種以波才為代表,認為應該再度北上,仍以攻下陽翟為首先之要務。
他們認為,只要打下陽翟,潁川郡內各縣就群龍無首,就可趁機攻取全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