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得拜兵曹掌軍權 獻計明府固城防(第2/3頁)
章節報錯
周湧看不起他膽小如鼠,跪拜在桓玄身後,大聲說道:“今賴玄力,平輿城定,劉徵亦死,內患已無,唯一可慮者,外患耳。賊人倉促烏合,便起十萬人,吾郡有精卒數千,亦足能保城旬月不失。京師距我郡只有一二百里,一聞警訊,必會立遣上將、統大軍星夜馳援,待大軍到日,妖賊反手可平!明府,郡將也,一郡之膽,今若失膽,郡將亡矣!”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汝南太守虛心求教說道:“卿言甚是!妖道兩天後就要舉事,以卿之見,吾郡該如何應對?”
“明賞罰,擇良將,厲兵備戰。”
“如何明賞罰?”
“天下承平日久,郡兵多不知戰,軍法亦多鬆弛。軍法鬆弛,賞罰無制,是無制之兵,縱有良將,亦難獲勝。凡罰者所以明武也,凡賞者所以鼓士氣也。《尉繚子》:‘民內畏重刑,則外輕敵’。是先明賞罰,方能接戰。湧不才,願為明府執軍法。”
“好,好!”太守滿口稱好,對他自請執軍法的要求卻不置可否,繼而問道,“如何擇良將?”
“將為本也。軍法已明,再有良將,三千卒可橫行州郡。湧薦一人,明府若能用為將,反賊縱百萬眾,吾城無憂。”
“何人?”
“桓君玄也。”
郡功曹聞此言,亦出席舉薦:“某同舉桓君。”
鑑於這幾日桓玄的表現堂下一干郡吏亦出席舉薦:“某等亦舉桓君。”
滿堂吏員,離榻出席舉薦桓玄的佔一多半。太守遲疑了下,問桓玄:“卿願否?”
桓玄當然願意。他不但願意,還準備舉薦韋強、慶鋒、南凌、文瀚、任義、邢剛等人,要不然,他帶著這麼多人登堂作甚?只是沒想到,沒等他主動提出要兵權,周湧就舉薦他了。
這件事兒,他絕對沒和周湧商量過。
只能說:英雄所見略同。大亂在即,如果不能執掌兵權,還留在平輿作甚?因為主公早有密信給他。
他恭謹地說道:“願為明府分憂。”
太守看了看那些跪拜在地,舉薦桓玄的吏員,有心不委其兵事,亦難拒眾意,只能無可奈何地說道:“既然如此,就委卿以兵曹椽之任。”
東漢初年,光武帝五次“罷省郡國兵”,各地郡國有的有郡兵,有的沒郡兵。沒郡兵的不說,有郡兵的又分兩類,一類是郡兵較少,一類是郡兵較多。太守之下,郡兵較多的置郡司馬,郡兵較少的置兵曹。兵曹椽即是兵曹的長官,職在輔佐太守,掌管郡兵。
桓玄跪拜謝過,說道:“今夜攻莊,悉賴周湧之謀;臨陣激戰,慶鋒刺殺劉徵。此二人有大功。韋強、南凌、許陽、文瀚先傳警訊於平輿,使明府能早知太平道反事,繼又隨我馳入郡府,今夜陷陣催鋒,亦有大功。玄斗膽,請明府擢韋強為門下督盜賊,擢周湧為右兵曹史,李鍾為左兵曹史,慶鋒、南凌、文瀚為兵曹書佐。”
兵曹的吏員配置和別的諸曹一樣,椽為長官,其下為史,再下為書佐,再下為循行。“門下督盜賊”和主簿相同,是門下親近吏之一,“主兵衛”,類似郡守的侍衛隊長。
太守心中怕失去權力縱是不願意,也要捏著鼻子也得認了,因為現在正是用人之際。他應道:“好,就依卿意。”
“許陽、鐵哲本為東鄉大姓,聞太平道反,夜起,率賓客馳平輿,今夜又從下吏捕劉闢、劉徵,亦有功。請明府用其為兵曹循行。”
兵曹椽、左右兵曹史都委任下去了,多幾個循行也無關緊要了。太守說道:“全依卿意!”
雖不能盡得太守的信用,但能名正言順地掌握部分軍權,桓玄又多了兩分迎戰的底氣。
在被任為兵曹椽後,桓玄一邊調遣人手出城,砍伐近城的林木,鑿開結冰的護城河,做守城的準備;一邊下到軍營,用了幾天時間熟悉郡兵的情況。兵法雲:“知己知彼”,就要迎來大戰了,兵可以不知將,將不能不知兵。
本郡共有郡兵三千餘,因地處平原內地,不臨北疆,也不臨海,郡中亦無大河,故而沒有騎兵,也沒有樓船兵,全部是“材官”,也即步兵。
通常來說,“材官”分為三類。一類是“甲士”,即重灌步兵,士卒多健壯勇猛,盔甲齊全,裝備重型銳利兵器如戟、戈、矛等。一類是輕裝步兵,不著鎧甲,使用矛、劍、盾等輕型短柄的武器。一類是“蹶張士”,即弓弩兵,使用弓、弩。
汝南郡三千餘郡兵裡最多的是輕裝步兵,佔了一大半,一千七八百人。弓弩兵次之,約七八百人。甲士最少,只有四五百人。
甲士和輕裝步兵被混編在一起,兩千多人編成了一個“部”。依照慣例,弓弩兵獨立編制,編成了兩個“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桓玄親自下到各部、曲,一個隊、一個隊的走過去,仔細核實兵員人數,並仔細檢查士卒裝備,同時仔細詢問平日的訓練情況。
經過核實,人數倒是不錯,各部、曲郡兵加在一塊兒,共計三千二百餘人,只是這三千二百餘人並不是每一個都能上陣殺敵。桓玄在各曲、各隊都發現了不少白髮老卒,一問年齡,老的六十多歲,小一點的也五十多了,鎧甲都穿不上、武器都拿不動了,還怎麼上陣殺敵?
有漢一代,特別本朝以來,“募兵”分為兩類,一類是臨時招募,戰後解散;一類是長期在役的職業軍人。樂府詩唱道:“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說的就是後一種募兵,汝南郡兵裡那些五六十的老兵也正是屬於後者。
不過兩者又有不同之處。樂府詩裡唱的是一個隨軍出征、身不由己、想回家而不能回的老卒故事,汝南郡的這些老兵卻是因為家窮,為混口飯吃而留在軍中的。“募兵”要給錢的,叫“僱值”,生民不易,與其飢一頓、飽一頓,不如待在軍裡,還能有個溫飽。
各曲都有這樣的老卒,統計上來,一百多人。當此關頭,不合適將之辭退,萬一惹得其中有人生冤,反而不美。桓玄索性把他們編成了一個屯,負責後勤補給。
汝南處於中原豫州,而豫州鄰近京城,交通便利,經濟好,人口多,是個富郡,郡兵們的裝備不錯,訓練情況就不容樂觀了。
自從光武皇帝罷免了郡國“都試”後,內地的郡國兵大多訓練鬆弛。所謂“都試”,就是一年一度的軍事演習。這在平時自然有利於朝廷控制地方,但一逢亂事,未免就顯出弊端。,桓玄是老行伍了他發現,本郡郡兵的訓練強度、密度甚至還不如橫路亭受訓的百餘里民。那百餘里民三日一操,這些郡兵十天半月才訓練一次。
安頓好老卒,調查完情況,桓玄把屯長以上的軍官叫到一塊兒,開了一個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