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三堂會審(第1/2頁)
章節報錯
周澈因為被彈劾,只能暫時呆在別院裡,不能去部曹,此時曹操在與他一起飲酒:“本初叫我告訴你,御史臺已彈劾你辦案不公,阿附朋黨,收受賄賂,邀買入心。”
“知道了,多謝孟德、本初關心,某自有打算。”周澈微笑作答,神態從容。
“本初也是難做人啊!袁公謀劃的是大局啊。皓粼兄,莫要責怪啊。”曹操撫慰道。
“本初是吾舅兄,怎麼可能怪他。只能說京師水太深。其實袁公指使御史臺告我,也是為了保護我。”周澈飲了口酒道。
王鋅和其背後的王甫向他施壓,他早就想把這事兒透露出來了。奈何想要自檢並不容易,那會被人當成聖人的。而聖人是拿來捧的,不是用來交的,那麼做會讓他成為孤家寡人,在官場上被人孤立起來,如今有御使臺告狀,他們就不敢赤果果地向自己施壓了。
“那為何把廷尉府和御史臺都弄成了對頭?”
周澈道:“不管我順著哪一面,都會被一方利用,同時得罪另一方,要想不被動,只有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才能跳出這個桎梏,反過來牽著他們的鼻子走。畢竟我姓周,不姓袁。這人吶,最後靠得住的還是自己。”
曹操沒有接話,似乎在想些什麼。
周澈閉目養了會神,看時間差不多了,便整理了一下衣衫,舉步向外走去:“孟德,咱去蹴鞠?”。
“好啊。”
可是走到門口,一個衙差下馬拜見道:“周司刑,臺閣有召,速回本部。”
天子劉宏下旨由三法司組成三司聯合審理王逸被殺一案,地點就設在部曹大堂。
關於這個三司會審,還要從尚書檯建立說起,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相權、鞏固皇權,從而設內朝官,任用少府尚書處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國家政治中樞;朝廷重臣秉其它職權者,可以“領尚書事”為名掌實權,漢成帝時,隨著朝廷的政務越來越繁瑣,尚書的權力日益龐大,開始實行分曹治事,始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尚書檯成為對君主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工具。
而廷尉是九卿之一,是外朝官,在東漢光武帝時期,劉秀加強了尚書檯權利,把廷尉部分權力奪走,以便牽制三公為首的外朝官。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三司會審就是後來的“三堂會審”是指重大疑難案件,由三法司會同審理。它分三個級別:大三司、中三司、三司使。
御史大夫司空)或中丞、部曹尚書或侍郎、廷尉卿或丞組成的三司是最高階別的三司,稱為“大三司”;由部曹令史、廷尉監、御史臺侍御史組成的三司會審稱為“中三司”。由部曹主事、監察御使和廷尉史共同決斷疑獄的,稱為“三司使”。
此刻在臺閣部曹所舉行的三司會審就是第二等級別。
二千石曹共有五座刑訊庭,今天用的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整個部曹的人早已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刑庭外面,眼看著一身簇新官袍的周澈穩穩走來,他笑著向送他升堂的部曹同仁們拱手示意。
這場官司,他還真不太擔心。如果這樁官司完全是一樁依據法理去審判的案子,他現學現賣的律法知識還真未必鬥得過那些在司法衙門裡待了大半輩子的人,可是這裡面還涉及了道德倫理,而且這道德倫理絕對可以影響法律的判決,那就不然了。
在司法條例的細節上斟酌推敲,他未必是這些在刑法上浸吟多年的老油條的對手,可是既然涉及到道德倫理,誰能勝出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誰的話更能煽動人心了,在這一點上,周澈比那些習慣了打官腔的官僚們更有優勢。
這樁案子本身之所以難判,令三法司各執己見,是因為它不僅僅涉及法理,還涉及情理和倫理,每個人心中對道德、倫理的認識程度和側重點都是不同的,所以才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
可是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件原本很純粹的刑事案子,如今已經成了三法司之間、成了士族和宦官之間鬥爭的武器,所以它的意義已不再單純地體現在法律上和倫理道德上,還體現在政治上。
一旦涉及政治,在皇帝心中取捨的標準還會是這件官司本身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