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施政當仁(第2/2頁)
章節報錯
“昨天,小人拿了幾斤米肉給他,他接受了。”
漢承秦制,對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便是接受幾斤米肉也不行,如果情況屬實,那麼輕則罰錢,重則免職,乃至入獄。
站在周澈身後的本里里長、里長老面面相覷,皆想道:“周君先滅季氏,一日之內,引領甲士,盡誅其賓客,格殺數十人,復捕四五百人,使亭部為之一空,繼又向郡中報殺兩百多人;今巡視鄉部,又斥責吾輩,威嚇我們說,要是不能把裡中的貧家照顧好,季氏就是吾等的榜樣。他實在是一個非常嚴厲苛刻的人!……,這個受賄的亭長怕是要倒黴了。”偷覷周澈面色,見他面露笑容,不由心頭一跳,想道,“他為何發笑?是因為又可以大開殺戒的緣故麼?”想到此處,不寒而慄,匆忙收回目光,垂手低頭,恭謹而立。
周澈發笑,當然不是因為“又可以大開殺戒”,而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親切。他不知道里長、里長老的誤解,自以為親切的環顧周近,見有越來越多的里民聞訊跑來圍觀,當下溫聲問道:“你拿給亭長的米肉,是亭長主動向你索取的?還是你有事求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都不是。”
“那是什麼?”
“是小人見他初來,為與他結好,所以饋贈。”
“既然你是為了與他結好所以饋贈,那麼又為何將他狀告?”
“小人之所以想與他結好,是因為小人畏懼他,所以才送米肉給他。他毫無推辭地接受了,使小人更加害怕,所以小人來告他。”
里長和里長老心道:“這亭長真是可憐,治下有此等刁民,主動饋贈米肉,待其接受後,又反來狀告!這真是無妄之災。”有心替那亭長求情,又畏懼周澈的怒火,不敢出聲。
圍觀的里民也不贊同這告狀之人的行為,竊竊私語:“又不是那亭長主動索求,而是你主動饋贈的。饋贈完了之後,又怎麼能反來狀告呢?”
周澈哈哈笑道,拿馬鞭指了指這人,笑道:“你這個人,真是無理之至!哪裡有主動饋贈後,又反來告狀的呢?”
那人說道:“小人若非畏吏,也不會送他米肉。他不該不加推辭地就接受,這反而讓小人更加的懼怕了啊!”
周澈連連搖頭,說道:“孫卿說:‘人最為天下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因為人講求仁愛,知相敬事。互相饋贈禮物本就是禮的一種,是仁愛和相敬事的表現。鄉里父老間,逢年過節時,不也常常互遺禮物麼?吏和民之間也是一樣,這是人情啊。為吏者當然不能乘威力強求,可你送他米肉是為了與他結好,他為何不能接受呢?如果不接受,豈不是不知禮節、沒有人情了麼?”
孫卿荀子。漢代為避諱漢宣帝劉詢,在文字及用語上改“荀”為“孫”。
那人問道:“假如是這樣的話,律法為何禁止?”
“律設理法,禮順人情。今我用禮來教你,你必沒有怨恨;若我以律法來懲治你,你能接受麼?要知,行賄和受賄可是同罪!受賄的那個亭長固然有錯,你這個行賄的人也是有罪的啊!咱們都是一個鄉里的人,有情誼在,小錯可免,大罪殺頭。你回去罷,好好想想我說的話。”
《漢律》“受賕以枉法,及行賕者,皆坐其臧贓)為盜。罪重於盜者,以重者論之。”貪汙和盜竊是同罪的,行賄、受賄皆有罪。今之法律中也有行賄罪,有人說是從西方學來的,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國之律法中就對此有規定了。
旁聽的里長、里長老萬沒想到周澈居然會這麼說,愕然抬頭,彼此對視,心悅誠服,拜倒在地,對周澈說道:“‘律設理法,禮順人情;小錯可免,大罪殺頭’。周君,你的仁德,小人等今日方才知道!”旁觀的里民們也皆拜倒在地,齊聲說道:“周君仁德,今日方知。”
周澈急忙轉身,把他兩人扶起,笑道:“何至於此!”躊躇滿志地看向拜倒一片的里民們,瞧見了立在其間的黃忠、黃蓋。二人一臉的佩服,他們不是傻子,聯絡前幾天周澈說的那句“你很快就能知道了”,早已猜出這個告狀之人必是周澈特意找來安排的。
喜歡三國之大周天下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大周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