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前,周澈也是在社會上闖蕩上的,但命案,從來沒有見過。穿越後,儘管漢代民風剽悍,可殺人這這種事兒,最多也只是聽聞而已。如今卻發生在眼前,他回憶前世看過的那些警匪劇,調查案犯的背景很重要,便問周倉:“你剛才說姜楓在本地很有名?是咱們亭的人麼?多大了?家裡以何營生?”

“三叔,他不是咱們亭人,系胡鄉亭人。今年該有二十四五,家中務農為生。”

胡鄉亭在橫路亭的北邊,兩亭相連,歸同一個鄉管轄。

周澈“噢”了聲,又問:“既是胡鄉亭人,卻來本亭殺人,……,那老胡與他有仇麼?”

這時衛伯文大大咧咧地說道:“他的確和老胡有仇。”

“緣何結仇?”

“胡鄉亭比咱們亭小,市集上的東西也不如咱們齊全,所以,他們亭部的人常來本部買東西。”

“可是他倆在買東西時起了口角爭執?”

“是,也不是。”

“此話怎講?”

此時日頭西移,官道上的行人少了一些。

周倉笑了笑,伸手把他招到馬前,問道:“你還是正給我講姜楓和老胡結仇的事兒,你清楚麼?”

“怎麼不清楚!這事情早幾天前就傳遍鄉里,那時候姜楓就放下狠話,只是那屠夫不當回事情。”

“噢?”周澈忽然發聲。

“他之所以和老胡結仇,是因為他的父親。”

“因為他的父親?”聯絡之前的話,周倉頓時瞭然,說道,“……,可是他的父親和老胡在市集上起了爭執?”

“也不能說是爭執,只能說是受辱。”

“你細細講來。”

“咱們橫路亭的大市五天一次。五天前,姜父來買東西,不小心碰到了老胡的肉攤,弄掉了一塊肉。那屠夫性子粗暴,便上前推搡辱罵。可憐姜父快六十的人了,硬是當著鄉親們的面,被他推倒地上,汙言穢語地罵了半天。……,你說,姜楓怎能不生氣?”

兩漢以孝治國,孩童識字後,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孝經》。老父受辱,姜楓不生氣才是怪事。

“原來如此!……為父殺人,這姜楓倒是個孝子。”

因為父親受辱就殺人,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放在當時並不奇怪。

當世去上古未遠,民風質樸,復仇之風盛行,復仇不止侷限在血親之間,乃至為老師、為朋友報仇殺人的事例,都屢見不鮮。

百餘年前,大名士桓譚曾說過一番話,講的就是這種風俗:“今人相殺傷,雖已伏法,而私結怨讎,子孫相報,後忿深前,至於滅戶殄業,而俗稱豪健,故雖怯弱,猶勉而行之。”

衛伯文搖了搖頭,說道:“不止為父殺人!”

“還有別的隱情?”

韋強介面說道:“姜父受辱之時,姜楓沒在家中。他次日回來,見老父在屋內獨自垂淚,詢問後方才知曉,當即就去尋老胡。可是不巧,因為頭天晚上坦睡院中,老胡染了病恙。”

“生病了?”

“姜楓殺人”的故事一波三折,沖淡了周澈圍觀的興致,他問道:“那怎麼辦?”隱約猜到,“是了,姜楓直到今日方殺老胡,可是當時老胡求饒了麼?”

“老胡不認識姜父,但卻認識姜楓,知其威名,所以在姜楓找上門後,有過求饒。不過姜楓當時放過他,卻不是因為他的求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