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古今斷想(第1/2頁)
章節報錯
推杯換盞,對飲成三人,不知不覺已是入夜子時,劉表醉臥几案,周倉也好不到那裡去,周澈還有一點意識,叫劉表的隨從阿福,扶劉表回房,自己則拖著周倉到院子水井旁,用井水潑周倉。
“三叔!你下手也太狠了,給俺這樣醒酒。”周倉抱怨。
“給!先擦乾,再去換衣裳,一會把廳堂收拾了。我出去巡夜。”周澈遞過一塊方巾布。
“俺曉得了,三叔。對了!天冷,三叔披件袍子。”周倉接過方巾佈道。
“收拾完早點睡吧,俺巡夜去了。”周澈進屋取袍,挎刀而去。
......
周澈坐在田埂上,迎著冷風,望著茫茫天際,星斗密佈,有的閃爍不定,有的懸凝不動,有的晦暗無光,有的灼灼耀射。
心中暗想,劉表那一番話,並無道理,在古代還是十分看重出身的。
周澈任職亭部,固然是想依靠刷聲望這條捷徑迅速走上仕途,但另一方面,在亭部也能使他開闊眼界,廣交豪傑,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
但是歷朝歷代的最好資源都集中在上層,芸芸眾生拼命爭奪的一點蠅頭小利,在上層人眼中卻不屑一顧,環境決定地位,周澈要想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他就首先要改變自己環境。
周澈無論前世還是今生都有著深刻的體會,社會是分階級或者階層,如果他不想像螻蟻一樣生活在最底層,他就得尋覓一切機會向上走,雖然那次遇見董卓那次他確實是很想投靠,但是作為後來人,他知道董卓的下場;在洛陽也是,本欲投靠宦官,但是想想閹宦也是沒有好下場。錯失了兩次進入大漢中層社會的門票。
之後回到汝南,憑藉原來周澈的記憶才知道,從中層走入上層要遠比從下層走入中層難得多,道路也更艱險,需要他付出更艱辛的努力。
周澈想著黃巾起義還有十來年,雖然他是名門周氏出身,但是是偏房庶出,努力刷聲望還是有希望的。
漢末就像一座失火的倉庫,每個人都想從倉庫裡多搬出一點屬於自己的東西,每個人的手段不同,西北羌亂、李文侯、北宮伯玉、張角、董卓、袁術等人不過是縱火者,他們沒有機會進入倉庫,註定將一無所獲。
而張角是搬運物資的第一個探路者,最後卻葬身於火海,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劉表、劉焉,這些人才是真正進入倉庫搶奪物資的參與者。
如果他周澈也想在著火的漢末倉庫中分一杯羹,那麼他就必須佔據有利的位置,靠近更便利的通道。
而武藝不過是他進入上層社會的一種輔助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刷名望、刷資歷。
不僅要學到更高深的武功,還要抓住一切機會,使自己的實力迅速得到提升,畢竟漢朝倉庫的大火已經點燃,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起初周澈確實是本著投靠誰誰的想法,但是殘酷的社會讓他覺得好好的人不做,幹嘛要去做狗?!
其實劉表說的很對,這個年代寒門入仕何其難也,貧民基本就別妄想了,你飯都吃不飽,哪有什麼錢買書看。
周澈望著漫天星斗,想到本朝有一名將朱儁jun)他的仕途之路可以說是很標準的一個東漢寒士的入仕之路。
兩漢以孝治天下,朱儁之出名正是因為孝,“以孝養致名”,由此得以出仕為縣門下書佐。
縣門下書佐雖是縣令長的門下親近吏,但還只是個低階吏員,像朱儁這樣母為販繒者,不是士族出身的“寒士”要想往上升遷仍是不易。
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多,為讓百姓能吃飽飯,重農輕商,兩漢之世,先是商賈不能入仕,後是有市籍者不能入仕,漢之“七科謫”,七種被徵發去邊疆戍衛的人,“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從賈人到第七其實都是商賈。
朱儁家應是沒有市籍的,但要想在仕途上有進一步地發展,非得遠遠超出常人不可,他就投時任本縣縣令長的“八廚”之一度尚之所好,盜母繒給郡人周規還債。他盜了母繒,家裡失了產業,他母親責罵他,他說:“小損當大益”。
“八廚”與“八俊”等都是當世名士,所以名為“廚”,是因為能“以財救人”。他的這個舉動得到了度尚的“奇之”,就像他說的“小損當大益”,被度尚薦入郡朝。
入郡朝後,他開始只是“稍歷郡職”,後來尹端來任太守,他被擢為郡主簿。從縣門下書佐到郡主簿,這是一個極大的飛躍。他被尹端擢為郡主簿,他就是尹端的“故吏”了。兩漢的中央集權不如後世,有先秦遺風,郡吏視郡守為君,郡府是一個小一朝廷。
再如潁川名士陳寔功歸於郡守,過歸於自己,由此得以揚名,被士子、長吏看重。再者還有後世所讚頌的“白馬將軍”公孫瓚曾為郡門下書佐,劉太守獲罪,被髮配去日南,公孫瓚決定同去,乃先去北邙祭祖,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時見者莫不歔欷”。他由是揚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最著名的莫過於“四世三公”的袁家。袁安完全是靠自己的鐵骨錚錚、一腔正氣,做到三公之位。他的後人卻並非如此。如袁逢、袁隗等,對國家沒有尺寸之功,但依然身居高位。他們靠的就是對官場規則的熟悉,對世俗的逢迎。他們與先祖的堅持正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袁家世代為三公,三公有舉薦人才的權力。百餘年下來,袁家門生故吏滿天下,在漢末享有崇高的威望。這成為袁氏子弟最大的政治資本。袁紹、袁術藉此成為一方霸主。二袁失敗後,袁家逐漸衰落。
門生、故吏把他們的老師、舉主看得比朝廷都重,打個比方周澈得到袁家推薦出任某郡太守,然後推薦周澈的這個人,因為別的事情犯罪了,被抓了,周澈就應該聞訊後立刻辭官而去,追趕他坐的檻車一塊兒去京師,如同前段所說的公孫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