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刺史一聽武炎之到了,輕輕地點點頭:“走,迎接聖差!湯主簿,晚餐安排得隆重點。雖然聽說他不喜歡排場,不過有我在,你們放心好了。”

武炎之趕到此處,是想看看汝河漲水的情況。這個王刺史,名叫王林,與李伯昌關系很好。

他帶人在河邊轉了一圈,感覺災情並不嚴重。還特地去看了安置流民的地點,居然還有兩名戶佐親自伺候災民,這可真不容易。

就從這點小事可以看出來,譚縣令對於縣政和救災上了心的。此人倒是可以重用,冬官還缺一名員外郎呢!

剛進得城來,不想前面一個紫衣官員帶著一大群人迎面奔來:“汝州刺史王林參見東萊王!”

雖然大家都是刺史這個級別,不過人家是王爺,位高權重,權傾宰相,非自己這個刺史可以比擬的。

“我等俱是同僚,何必如此客氣!”武炎之翻身下馬,與王刺史相互行禮。

……

在湯主簿的帶領之下,二人進到縣衙二堂。

略微寒暄了幾句,王林倒是極力恭維起來:“東萊王精於兵事,詩文卓越,天下矚目,鄙人久仰!今日得見,甚是有幸。”

“哪裡!聽伯昌公說,王公也是出身軍旅,智謀過人,如今做到一方大員,很是不易。”武炎之隨口贊譽了幾句。

前面講過,越是靠近兩京的州,刺史的位置很難得到。因為他是一把手,非尚書、侍郎不會擔任此職,所以其地位也非同小可。

汝州靠近洛陽,自然也在其中。

幾人相互說了幾句客套話,武炎之就直接切入正題:“王公,鄙人走了這七八個縣,發現這臨汝縣救災工作做得最好。

這與王公管理有方,督促嚴謹有直接關系。鄙人將上奏王公的功勞。

不過王公,我想,既然發生如此大的洪水,百官也如此辛苦,也應該樹立幾個救災的典型官員出來。

這官員就從縣官和州六曹裡面選拔。我看這臨汝縣的譚縣令不錯,所以想將其與伊闕縣令方強一起,樹立為抗洪搶險模範,表率六州,並向聖上稟報嘉獎。不知道王公意下如何?這譚縣令為官還清廉吧?”

這樹立典型可是大事情,萬一表面上抗洪搶險得力,實際上卻是一個貪腐之人,被其他官員舉報,自己也會惹上麻煩的。

王林一聽,當然是很高興,自己的部下立功受獎,對自己是百利而無一害。他笑道:“多謝王爺。這個縣令譚傑,我非常瞭解。此人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倒是可以培養的。我可以與王爺聯名保舉他!”

“這樣最好!我等身為大周的子民,也得為大周選拔幾個得力的官員。”

……

第二日一大早,武炎之一行人往洛陽趕,剛離開臨汝縣沒有多久,卻發現烏雲密佈,天邊閃電滾滾。看樣子又有大暴雨了!

他們拍馬而行,沿著官道飛奔!不過,剛走出不到二十裡,大雨傾盆而下,附近也沒有什麼好多餘的地方,把一行人澆了個落湯雞。

好在近處並沒有打雷,一行人冒雨前行。中午就趕回到洛陽。

一直回到洛陽,那暴雨依舊下個不停。武炎之一看,這可不行。如此大的雨,洛陽城裡又不知道有多少百姓的房屋會倒塌,多少百姓無家可歸,還是到河邊去看看水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