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炎之把採礦、煉鋼和製造火藥的事情安排妥當,便開始處理一些州事。

既然做了一任刺史,總還得留下點政績,為老百姓辦幾件實事。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視察這學校。

……

早上。

司功參軍劉大禮帶著武炎之和趙參軍,來視察州學。

唐代的教育非常繁榮,除了國家級的國子監,各州縣都有學校。學校是招收經學生和醫學生。

經學,當然是學習有孔穎達等主編的《五經正義》。所謂五經,是指的《詩》、《書》、《禮》、《易》、《春秋》等五部經典。

當然在實際教學當中,還要教授很多名家的注釋。當時的讀書人,是以學習五經為主,這並不等於四書以及還有其他的詩歌、史書等等不學習。

唐代的州分為上、中、下三級,縣有京縣長安、洛陽、太原城市所在六縣等)、畿縣前面三州府所管轄之其餘縣)、上縣、中縣、中下縣、下縣。

這上中下的劃分,唯一的依據就是戶數,人口多的當然是上州縣)。各朝代數一的標準時有調整,並不唯一。州:戶數4萬以上為上州;萬以下為下州。

縣:6千人以上為上縣;26千為中縣;12千為中下縣;1千人以下為下縣。)

上等州縣官員的品級與中下等是不同的,待遇自然不一樣,編制也有所不同。上等州縣的官員獲得提升的機會遠遠大於中下等州縣。

可以肯定的說,中等以下的縣的官員,幾乎一輩子不大可能得到多大的提升!會在這些位置上沉淪。

這裡單說邢州的州學。因為邢州是上等州,其學校的編制非常齊全:經學博士一人,從八品下;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醫學博士一人,正九品下;助教一人;學生十五人。

這裡要說明下,古代州縣學學生都是免費的。所以中國的免費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實現了。相當於從小學到大學全部免費。當然,入學資格也有些限制,並非人人都可以進入縣學。

從縣學可以升入州學或者國子監。當然縣學學生當中成績好的,是可以直接經過選拔後參加科舉考試的。

一個州的學校事務,主要有司功參軍負責。他也是六曹排名第一的司功參軍:掌管官吏考課、假使、選舉、祭祀、禎祥、道佛、學校、表疏、書啟、醫藥、陳設之事)。

學校的博士、助教等自然熱情迎接。州學裡面只有博士是官員,助教是流外九品,當然也可以流外入流,當博士。

一般沒幾個人願意當州學博士的,因為很難升遷。

武炎之也免不了俗,自然要把學生住宿、食堂、廁所、校舍等等都看一遍。

當然,這古代的條件以後是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就管理的嚴格程度來說,這遠遠比後世更嚴格。比如貪汙和浪費,在封建社會查處是非常嚴格的,哪像我們現在如此浪費。

當時領幾張紙、幾支筆都是有定額的,絕對不可以亂來,多領了紙和筆是要按照貪汙論處。

他先看了住宿。這幾十名學生,都是住的通鋪,一間屋子要住十人。全部睡在炕上,冬天要燒炕。當然屋裡不可能有茅廁,上茅廁得到屋外,這個北方的冬天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