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灌鋼法煉鋼,需要千錘百煉,還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主要是做兵器,並非他用。

此外的所有鐵器,幾乎都是鐵制,唐朝的甲制共有13種,其中明光鎧、光要鎧、細麟鎧、山文鎧、烏錘鎧和鎖子甲都是鐵甲,由鐵製成。

當然這個是熟鐵,很軟,便於加工成盔甲。

前面講過,所謂的熟鐵,就是將那鐵水,再重新冶煉,將裡面的碳全部還原掉利用氧氣當中的氧進行還原成二氧化碳2),當然古人不懂這個技術,他們不知道適可而止。

如果那個炭,恰好保留一定的比例0.02%2.11%),是可以變成鋼的。當然,這要保證鐵水均勻的流動。要不然鋼的含碳就不均勻,可能有些地方是生鐵,有些地方變成熟鐵。

武炎之也不好給他們講氧氣什麼的,只是說用這個轉爐,可以控制裡面的溫度,加入生石灰,使鐵水的溫度升高,在某個特定的溫度之下,那鐵水就變成鋼了。

這裡要介紹一下轉爐煉鋼法。

這種煉鋼法使用的氧化劑是氧氣。把空氣鼓入熔融的生鐵裡,使雜質硫、矽、錳、炭、磷等氧化。在氧化的過程中放出大量的熱量含1的矽可使生鐵的溫度升高200攝氏度),可使爐內達到足夠高的溫度。

因此轉爐煉鋼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轉爐煉鋼是在轉爐裡進行。轉爐的外形就像個梨,內壁有耐火磚,爐側有許多小孔風口),壓縮空氣從這些小孔裡吹爐內,又叫做側吹轉爐。

開始時,轉爐處於水平,向內注入1300攝氏度的液態生鐵,並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然後鼓入空氣並轉動轉爐使它直立起來。這時液態生鐵表面劇烈的反應,使鐵、矽、錳氧化feo,sio2 , no,)生成爐渣,利用熔化的鋼鐵和爐渣的對流作用,使反應遍及整個爐內。

幾分鐘後,當鋼液中只剩下少量的矽與錳時,碳開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放熱)使鋼液劇烈沸騰。爐口由於溢位的一氧化炭的燃燒而出現巨大的火焰。最後,磷也發生氧化並進一步生成磷酸亞鐵。

磷酸亞鐵再跟生石灰反應生成穩定的磷酸鈣和硫化鈣,一起成為爐渣。當磷於硫逐漸減少,火焰退落,爐口出現四氧化三鐵的褐色蒸汽時,表明鋼已煉成了。

……

那些人聽了個糊裡糊塗,不過,咱們聽得這小爐子煉鋼,居然片刻就好,都有些半信半疑。

這可比那什麼灌鋼法,效率提高了千倍萬倍!

“這個煉鋼的方法,我說多了你們也聽不懂,到時候一試便知!先把這爐子造起來再說。

蔣判官已經把製作煉鋼爐外殼的鋼料準備好,我看也已經基本成型了,只等耐火磚燒好之後,把爐子砌好,再把口子封上即可。”武炎之說道。

他這個爐子當然並不大,他算了一下,剛好6000斤鐵水左右。

雖然看著這6000斤很小,不過要知道,此時大週一年的生鐵産量,也不也不過一千萬斤左右。

就這一個小爐子,要正常運轉起來,一天生産10萬斤一點問題沒有。因為那一爐鐵水,幾分鐘就好了,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時間,煉一爐鋼也要不了一個小時!

雖然,這爐子製造本身是很麻煩的,也要一些技術,造價也高,管理難度也大,不過用久了也就習慣了。按照他的計劃,就在邢州及附近兩個州,要一共建立三座冶鋼爐。

今後要逐步加大這裡的生鐵開採量,推廣鐵器的使用。

要知道,現在即便是鐵器,也是高檔物資。由於鐵器是高檔物資,這就造成工業、農業的發展大大受限,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發展有很大的問題。

當然,開採鐵礦的人力是個問題,不過武炎之早就想好了,今後,要用俘虜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