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糧食來自江南、河北等地,幾乎所有有餘糧的州,都有糧食運到此處的!”那名糧倉官員道。

武炎之低頭看著下面的工人正在挖掘整修!他們都是用安放在地面的一個木質的軲轆掛著繩子提升物料。

忽然,他對那軲轆産生了興趣,禁不住走了過去。

“差動軲轆!這不是初中物理書上講過的嗎?沒想到如今見到實物了!”他看著這軲轆,不禁很是意外。

這差動軲轆的結構,就是在同一根軸上,有一大一小兩個輥筒!纏繩的方向相反。

往右轉動,大輥筒的繩子收緊,小輥筒的繩子下放。由於兩個輥筒直徑不同,物體肯定會被提上來,反之就是放下。

這種東西與後世的“手拉葫蘆”原理類似,它是利用了滑輪組、槓桿的原理,達到省力的目的。

這軲轆有很長的手柄作為槓槓,手拉葫蘆沒有沒有這麼長的手柄,同時利用大輪子作槓桿,帶動小輪子。

當然,這固定的軲轆不夠靈活,遠遠不能與“手拉葫蘆”的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相比。

不過,這反應了我們先民的智慧是多麼高。

“這軲轆是叫什麼?好像很好用呢”他問道。

“武郎沒有見過嗎?這軲轆叫神仙軲轆,他可以提升好幾千斤的東西呢!當然這個軲轆太小,最多隻能提升千把斤的東西!”張大匠介紹道。

木質的軲轆,能夠提升如此重的東西,也是非常不易了!武炎之想。

不過作為將作監,單單只有這東西還不夠,自己今後得想辦法把那“手拉葫蘆”做一個出來才行。

那東西可是個寶貝,在工程上用處無法用言語形容。

看完以後,那負責看管糧倉的司農寺官員道:“武郎中,還請多提一些糧倉管理的意見!”

“你們這裡的管理已經很好了,這地下糧倉又能防火、還能防雀、防盜!唯一不方便的,就是出倉。

這糧倉設在地下,往裡面裝糧食的時候倒很是方便,可是要往外運可是非常的麻煩!肯定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武炎之道。

“的確如此!每次出倉,都要幾百人忙十幾天,也不能把一個倉的糧食全部從倉裡面轉運出來的!不知道武郎中可有解決之道沒有?”

武炎之微微一笑道:“解決之道當然有!實際上有三個辦法可以解決,其一,就是在每個倉都增加一個斜坡道,方便出倉!不過看來不行!你這倉已經佈置好了,大部分倉不可能再增加坡道。

其二,就是重新對糧倉進行改造,從地底下施工一條專門的巷道,連通所有糧倉。在每個倉底下設定下糧的漏鬥。

這在當初設計的時候就應該考慮進去,如今來改造,就非常麻煩,也不太經濟。

此法需要比較高精準測量技術,掌握每個糧倉的位置和底部高度。

不過,你們這倉深淺不一,實際上很難這樣處理,除非將所有的倉都改為底部接近在同一水平線上。

其三,就是採用機器從上面出倉,當然,這機器製造很是麻煩,並非一日之功。

也只有我才能找製造,你等都沒有見過,那機器用起來,可是非常方便的!”